10月17日至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今年适逢我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20周年。本届博览会以“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2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全面展现我国加入《公约》20年来非遗保护的实践成果。
云南省选派1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博览会,其中就有建水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非遗项目建水青花瓷器烧制技艺。本届博览会坚持专业性、创新性、体验性、群众性,以专业的知识、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展陈,打造非遗展示新空间、新场景,着力提升品牌化、市场化、年轻化水平。
建水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水青花瓷器烧制技艺参加主题展“美在创意与共享展区”的展览。该展区通过非遗新呈现、新创意、新体验三个空间,生动展示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的新成果。非遗新创意让传统与时尚相碰撞,集中展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院校学术资源助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非遗新体验让更多人走近非遗,在非遗研学课堂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水制陶业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现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和弘扬,形成了“阴刻阳填、残贴镶嵌、无釉磨光”的艺术特色。其制作工序为: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2008年2月,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建水青花瓷器的历史从元代至今已延续六百余年,类型丰富、风格独具,是云南青花瓷器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类型,更是建水紫陶的“姐妹花”,是构成完整的建水窑陶瓷器烧制历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水青花瓷器烧制技艺一般按照制泥、拉坯成型、配制青花色料与釉料、青花绘画装饰、施釉、烧成六道基本工序制作而成。在器形、纹饰题材、画法、繁密的多层装饰带构图皆与“至正型”元青花的风神相通。以土青料(钴料)作为发色剂,先在坯上画青花,再施透明釉一次烧成的一种工艺。2023年1月,建水青花瓷器烧制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届非遗博览会坚持展示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回顾20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历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了非遗不断融入生产生活,让更多的群众共享非遗保护利用的发展成果,增强了人民群众在非遗保护中的参与感、获得感,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用非遗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凝结和绵延中华民族精神。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振 整理
来源 云南非遗微信公众号 建水县文旅局
云南大学建水紫陶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基地 供图
责编 马寅瑞
校对 王楚云
审核 杨奥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