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新发布】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助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12月17日,云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闻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

记者从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滇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五城共建”、城乡绿化美化等重点工作,精准攻坚,持续发力,以小切口大突破推动了云南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持续提升。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38.47%提升至2023年的52.92%,实现了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历史性转变。

会上还介绍道,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助力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长久以来,云南以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品质城镇为目标,充分发挥生态本底优势,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彰显自然山水、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资源,展现云南城镇多元多样的人文魅力。同时,云南还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省共有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137座(个/片),确定历史建筑2528处,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并列全国第三;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777个,居全国第一。

(赵嘉 摄)

弥勒市以“七城同创”引领宜居宜业宜游的“滇中花园幸福城”建设,通过精致规划、精准建设、精细管理、精巧运营,从“昆明后花园”升级为了“滇中后花园”。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3.23平方公里,景观水域面积4200余亩,特色温泉21处,城市公园星罗棋布,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城市”等称号,东风韵和太平湖多次“上镜”央视、全网“出圈”。弥勒市坚持系统思维,将生态颜值、城市气质、文旅康养品质和民族文化特质有机融合,释放了“一城兴带百业强”的溢出效应。全市旅游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从2013年的311.4万人次、16.2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504.2万人次、188亿元,人均旅游花费从521元增长至1051元,文旅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弥勒样样好”旅居目的地越来越为全国各地游客所青睐。

澄江市大力发展“体育+”“研学+”“旅居+”“生态+”“演艺+”“康养+”等旅游融合发展业态,推出帆船、滑翔伞、潜水、骑行等10余种热门旅游产品,文体旅“融”出了大流量“合”出了新价值,获评“2024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连续5年入选“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培育市场主体3万余户、企业5300余户,深入实施处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和企情工单制度,为文体旅融合市场主体、现代农业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运营提供全方位服务,全力塑造城乡融合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景洪市按照建设世界雨林文化中心,将景洪市打造成为生态丰美、环境优美、城市谐美、人文醇美、百姓富美、生活恬美、建筑蕴美、社区和美的云南代表性绿美城市的目标,开展城市公园、城市绿道网、绿美街区、绿美街道、绿美社区5大主要板块绿化美化行动,推进雨林树种、雨林元素、雨林文化、雨林景观进城市进街道进社区,促进生态空间与城市生产生活空间融合发展,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雨林城市风貌。

剑川县在古城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一是扎实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以申报促保护”,持续加大名城保护整治力度,始终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不断提升保护工作内涵,使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在社会各界名城守护者的高度重视下得以保存下来、存活下去、利用起来。二是有序推进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管理。实施了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剑川古城绿化及亮化工程以及剑川古城价值展示设施建设三是坚持活化利用,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做实古旧建筑活化利用文章,建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博物馆22家,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拓展剑川木雕、剑川白曲、石宝山歌会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内涵,评定“园林庭院”160多家,有效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古城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奥

实习生 施婉瑜 文

责编 邓斌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李元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