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孩子手持蜡刀,围坐在小巧的电炉旁,不时从小锅中蘸取蜡汁,在一块白布上精心绘制。他们在做什么呢?原来,孩子们正在向民间艺人学习一项古老的技艺——蜡染。他们手中的白布,经过蜡刀蘸蜡汁绘制,呈现出精美的图案。这些白布在绘制完成后,经过浸染、清水煮沸,蜡质融化,便显现出白色的花纹。最终成品以深蓝色为底,白色花纹清晰、古朴典雅,冰纹自然清新。
近年来,禄丰市勤丰镇小学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以“非遗进校园”为抓手,以“双减”政策为契机,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学校每周开设一节非遗课程,引导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孩子们会喜欢学习这项技艺吗?蜡染制作过程复杂,现代生活中,我们已不再制作蜡染服装,而是购买成品。当学校邀请民间苗族蜡染艺人王美琴老师时,她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然而,学校校长坚信,民族的即是世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当一幅幅精美的蜡染布匹在阳光下展现时,孩子们欢呼雀跃,用行动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孩子们对蜡染的神奇感到惊叹,对自己能制作出这样的艺术品感到自豪,许多同学已经爱上了这门非遗课程。孩子们的蜡染作品也获得一致好评。
每周三下午,在勤丰镇洋溪冲小学,一群孩子正在穿针引线,将彝家的山水用彩色线“描绘”在方寸之间。
每周四,勤丰中心小学的校园因腰鼓课而沸腾。鼓声阵阵,跳跃的身影、翻飞的鼓棒,三百多名孩子组成的旭日东升图案,正是少年们蓬勃生长的写照。在少年们强劲有力的舞步中,这一非遗舞蹈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都非常喜欢上竹编课,一上课就飞奔过来,每周最期待的就是这个时刻。”在勤丰镇北甸小学,竹编非遗课程同样深受孩子们喜爱。每周四下午,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开展常态化教学。
禄丰市勤丰镇小学开设了各类非遗课程,通过循序渐进的接触、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兴趣和自信。学校让学生更加系统、规范地接触非遗文化,将非遗传承与美育、德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创作各种作品。这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也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中重新绽放光彩,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的双向交流。
来源 禄丰市融媒体中心 周红 晁燕 晁雪玮
责编 任丽华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