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邀请,普洱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牡帕密帕”“拉祜族芦笙舞”“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以及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傣族象脚鼓舞”参加了《2025年非遗晚会》的录制。节目将于春节期间在央视CCTV-1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届时普洱市四项非遗项目将与各省其他非遗代表性项目一同亮相,展示中国非遗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
傣族象脚鼓舞(景谷县文旅局供图)
一、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拉祜族“波阔嘎阔”演唱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流传于普洱市澜沧县。全诗共17个篇章,2300行,内容叙述造天地日月、造万物和人类以及人类初始阶段的生存状况等,是拉祜族人民传承历史悠久的口述文学精品。
二、拉祜族芦笙舞
拉祜族芦笙舞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历史悠久的代表性民间舞种,流行于普洱市澜沧县。拉祜族芦笙舞以芦笙为主要乐器,舞蹈时,男子吹起芦笙,围圈而舞,女子牵手在外围伴舞。整个舞蹈节奏稳定、动作简练,配以悠扬的曲调,颇具古朴韵味。
三、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
贡茶制作技艺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云南普洱茶制作技艺中的重要一类,主要流布于普洱市宁洱县,也被称为宁洱县普洱茶制作技艺。清代,普洱茶被列为贡品,贡茶制作技艺因此得名,其流程主要为祭祀茶神、原料采摘、杀青揉捻、正压成型等,具有地方民俗特色,也是现代普洱茶工艺研发的基础。
四、傣族象脚鼓舞
傣族象脚鼓舞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是古老的傣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普洱市大大小小的傣家村寨中。傣族象脚鼓舞不拘场地,舞步灵活多样,节奏或快或慢,每逢傣族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男女老幼便敲响象脚鼓,配以铓、镲等乐器演奏,边敲边跳,营造出热烈而奔放的氛围。
通过央视《2025年非遗晚会》节目组的精心编排及制作,此次普洱市的四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将会以创新融合表演、非遗市集等形式登上荧幕,在春节这个阖家团圆、喜气洋洋的传统节日,向全国人民及海外观众展示普洱非遗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认识并感受普洱非遗的精彩之处。
文旅头条通讯员 胡珊杰 文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 景谷县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责编 海莱阿芝
校对 康菀悦
审核 杨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