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丰富本地市民、各地游客的春节文化生活,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走进大众生活,深入人心,更进一步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为新的一年增添浓厚的文化气息,全国各地纷纷推出“非遗过大年”的精彩活动。文山当然也不例外,由此,“文山文旅”近期将以“玩非遗”“吃非遗”“赏非遗”“买非遗”等板块,介绍文山州各地各级非遗项目,我们用非遗的精彩解读,陪大家过一个大大的年。
除夕夜的年夜饭,不仅品种丰富、色香味俱全,而且富有仪式感,就好像每一道菜都代表着过去一年的收获,也是对新一年的祈盼;除了鸡鸭鱼肉等大菜,那些精致的“非遗美食”,又为这除夕夜的餐桌,增添了一份格外的精彩。
文山椒盐饼
文山椒盐饼金黄酥脆,咸麻适中,麻在嘴里,香到心中。一个好的椒盐饼制作工序复杂需要上等面粉、上好猪油、植物油猪油干油酥、大山野花椒、盐、水等再通过揉面、包酥、擀、搓、揉等7到8个步骤才能出锅。一块小小的椒盐饼,承载的是历史、文化、技艺书写的是百年味道的传奇。2016年文山椒盐饼制作技艺被列入文山州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平坝荞酥
平坝荞酥是文山市平坝镇的特产,从光绪年间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入选文山州第四批州级非遗名录。平坝荞酥选用平坝本地的优质苦荞,经过精细筛选制作成。荞面再配以白砂糖、蜂蜜等天然原料,在传统的烤炉中高温烘烤而成。
荞酥是几代人坚持不懈的传承,其纯手工制作的纯天然口味,受到欢迎,这是平坝的味道。
文山凉品制作技艺
文山凉品主要以“凉卷粉”为主,是文山市独特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已有上百年的历史。19世纪初,文山街头巷尾都有“凉卷粉”的叫卖声,当时没有固定摊点,都是用竹担挑着叫卖。文山凉品工艺复杂,味道主要以酸、甜、辣为主,其主食有以下几种:凉卷粉、温淘米线、酸汤、凉拌配菜等。
如今,凉卷粉发展到现在已形成凉品宴,配合着各种特色凉菜,如:凉鸡、皮蛋、卤肉等30多种菜品及各类甜品、小吃更是相得益彰。2022年12月,小吃制作技艺——文山传统小吃凉品被列为云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广南糕点
广南糕点,是文山广南县的传统点心,每逢佳节,广南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欢做糕点,其传统制作技艺是广南壮族先民独创而又与外来技艺相互融合的产物,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展示了民族技艺魅力,弘扬了本土饮食文化。
县城知名糕点业有北街蒙逊治家的桂馨斋,其生产的沙糕、狮子糕、蒸糕、三角饼、蛋糕、月饼等10余种糕点,由于香酥可口、质量上乘,深受顾客青睐,现已有近百年历史。
2020年,广南糕点制作技艺入选文山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董马腊肉
每逢佳节,腊肉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文山腊肉以西畴县的董马腊肉最为出名。西畴县董马,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态养殖的绿色环境,为制作腊肉提供了原生态的丰富食材。
制作时,选用当地原生态猪为原料,经2至3个月的熏烤制作而成的董马腊肉色泽金黄、色美味香、肥而不腻。董马腊肉历史悠久,一直流传着“一家腊肉十里香,问君香味来何方,君子赞口董马乡,诱得不食肉者想喝汤”的民间谚语。2020年,董马腊肉制作技艺入选文山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砚山牛汤锅
牛汤锅是砚山县本土传统特色美食,是当地招待贵客最好的美味佳肴。2020年,砚山牛汤锅制作技艺入选文山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砚山牛汤锅,选用本地原生态放养,膘肥体壮的黄牛肉为原料。食用时,配合薄荷、地椒、腊柳、花椒、小米辣等特制的蘸水,味道尤其鲜香浓郁。
夹起一块牛肉放入口中,那丰富的口感瞬间在舌尖绽放。牛肉的鲜美与汤底的浓郁完美融合,带来无尽的满足感。咬下去的那一刻,肉汁四溢,香气弥漫在口腔的每一个角落,让你沉浸在美食的幸福之中。
(三七汽锅鸡)
(红甸牛干巴)
(彩色饵块粑粑)
(油炸肉)
当然,三七炖鸡、红甸牛干巴、五彩花米饭、油炸肉等等无数的文山美食,同样是除夕年夜饭最受欢迎的文山美食。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有美食相伴,祈盼来年好景,“文山文旅”也祝福大家,乙巳蛇年,事事顺意,幸福安康!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振 整理
来源 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马寅瑞
校对 王楚云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