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华:雨露灯会点亮非遗薪火

正月初八,年味正浓,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雨露乡热闹非凡,一场传承了700余年的灯会在此盛大上演,吸引了4.2万余名群众和游客参与其中,让非遗在传承和保护中“破壁”出圈,融入了新时代生活的斑斓底色。

(灯班演员化妆 王建太 摄)

上午7点,力戈村委会祠堂便热闹了起来,身穿黄色猴子衣服的小演员,着“亲兵”“护兵”服饰的青年演员,化妆成土主、山神老爷和反串女性角色的中年演员,敲锣打鼓的老年演员等各个年龄段的灯班演员们齐聚一堂,唱古装戏、耍偃月刀、舞狮、祈福,轮番上演的精彩节目搭配节奏感十足的锣鼓声,一次又一次的将现场推向高潮。

(《“二猴翻印”》节目 杨霞 摄)

祠堂表演结束,罗文、果乐、力戈和雨露4个灯班便从各家祖祠接灯而出,罗文、果乐、雨露3个灯班顺着洒了青松的小路直接前往集镇杨方村广场,力戈灯班则是先到五丛大庙举行祭祀仪式后再前往集镇,待4个灯班齐聚,大家便按照前后顺序在广场上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为群众献上一场非遗满满的文化盛宴。

9岁的小演员张宸铭是力戈灯班年龄最小的演员,他和另外一名小演员一起表演“二猴翻印”和“二狮耍球”节目,别看他年龄小,却已经是第二年参加灯班表演了。张宸铭说:“我姥爷在果乐灯班演猪八戒,小时候我只能看着姥爷演,从去年开始我也能自己演了,特别的高兴。我喜欢灯会,有灯会才叫过年。”

(力戈灯班表演 杨霞 摄)

灯班演唱的剧目和内容只有口耳相传的腔调和临场排演创作的唱词,没有书籍记录的词谱,所有的传承都是靠人人相传来完成。已经75岁的“老演员”何永安最高兴的就是看到灯班里添“新人”。在他看来,新人代表的就是传承,他说:“最近几年,县上和乡上都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灯班,观看表演的观众也从附近村子的村民扩大到了五湖四海的游客,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灯班文化传承断层了。”

(4灯班在杨方村广场表演 杨雅娟 摄)

雨露白族正月灯会又名“土主圣诞庆典传统灯会”,除雨露灯班,南华历史上还有沙桥灯班和藏当灯班并称为南华“三大灯班”,目前,沙桥灯班、藏当灯班已不复存在,唯有雨露灯班传承下来并形成了力戈、罗文、果乐和雨露4支灯班,2017年,“雨露白族正月灯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雨露白族正月灯会的繁荣只是南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华县以“传承+保护+发展”守护非遗传承的文化根脉,激发非遗传承的时代活力,非遗传承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南华县有非遗省级项目12项、州级15项、县级23项,非遗省级传承人11人、州级23人、县级130人,南华世代传承守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文旅头条通讯员 周平 杨霞 文

南华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