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刘存荣:站在全球共享意识高度寻求中国诗歌与国际接轨——帕男诗歌创作特点简评

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确实承载着思想和文化的传递功能。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将中国诗歌与国际接轨,意味着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情趣。如何站在全球共享意识的高度积极寻求各种方式来推动中国诗歌走向世界,这是我们每位诗歌作者面对的时代话题。

1987年作者刘存荣(左)在永仁维的和诗人帕男合影

帕男本名吴玉华,是位来自湖南、长期生活在云南楚雄的瑶族作家,从事文学创作近40年,我和他相处共事三十余年,对他的性格和创作风格非常了解。性格直率刚毅拼闯劲儿十足,从一个离家谋生的少年娃走上了领导岗位,靠自己十年寒窗自学苦读,成为楚雄彝州新闻宣传文化文学的一名佼佼者。他的文学创作风格也和他的个人性格一样,文风直率、有个性、蕴涵独特的语言见解思维见解视角见解,特别是他诗歌作品有许多与众不同的视角亮点,让人获得慰籍的同时激发出一种奋力思考追求的无形动力,这也是中国诗歌与国际接轨的最好尝试。这就是帕男和他诗歌作品留给我的感触。

(诗人帕男近照)

帕男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楚雄州文联副主席、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楚雄州网络作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委员,其作品先后在《中国作家》《诗刊》《诗选刊》《中国诗人》《海外文摘》《星星诗刊》等刊物发表。出版诗集、散文集、长卷散文、报告文学集多部,《帕男诗选》获第十九届鲁黎诗歌奖、第十九届柔刚诗歌奖提名奖。从创作履历看,诗歌始终是他文学创作的核心支柱,这得益于他不屈的人生追求和直率刚毅的性格。

纵览帕男的诗歌作品,其创作有三大特性:

(帕男已完成创作即将出版的作品)

一是历史的冷峻感和金属的锋利感。

帕男是位具有深刻思考和广泛影响力的诗歌作者,他在诗歌创作中的智性因素和对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较有建树。他的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既有历史的冷峻感又有金属的锋利感,同时还具备深度和敏感度。

著名作家、云南省作协副主席胡性能曾经高度概括过帕男的诗歌写作:帕男是云南少数民族诗人方阵中特殊的一员,他的生命和创作已经深深地融进了云南这片土地,他个性鲜明,他将湖南人的勤奋与努力,和云南人的纯朴开朗结合,像一架文学的永动机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澎湃的创造力,他的诗歌创作让我们看到了云南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更多可能。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记吉狄马加在评论帕男的诗歌时说:“帕男的诗歌让我看到了一个直率的诗人。”帕男的诗歌总是会流露出他对自我、旁人、人情、世态及整个世界的认知和判断,其中不乏态度鲜明的臧否。帕男诗歌中的智性因素比较突出,这使得他没有沦为廉价的抒情主义诗人,而是通过诗人的经验、见识、知识以及智力等因素提升了诗歌的能见度和包容力,也体现了一个诗人的襟怀和视野。

二是敏锐的诗性感觉和深厚的哲理思辨能力。

(中国作家网报道“帕男诗歌创作研讨会”消息)

著名评论家吴思敬评价帕男是位高产作家,四十余年的文学创作中写了诸多的报告文学集、散文集,但他最钟情、最推崇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如同老诗人屠岸所说:诗歌是我的宗教。帕男则说:诗歌是我供奉在神龛里的佛,不容亵渎。正是这种发自心底对诗歌的憧憬与热爱,使他30年来对诗不离不弃,并以独特的诗歌文本,彰显了他对诗歌敏锐的诗性感觉和深厚的哲理思辨能力。

翻开帕男的诗作,最夺人眼目的是他对诗歌艺术的自我形象展现。我们都知道自我是一个人的世界,是一个人的宇宙,也是一个人充满矛盾复杂的构成,表现为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现实的我与历史的我的矛盾,小我与大我的矛盾,自我与非我的矛盾等等。著名诗人、《诗刊》原主编叶延滨认为帕男是位优秀的诗人,赞誉他的诗歌作品丰富而繁杂,显示了诗人不俗的才华,对现实生活充满热爱和关注。帕男在艺术上不拘一格,各种创作方法都在尝试和探索,大量的创作文本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分享空间。评论家黄国辉谈到,崇尚直觉和感受,这是帕男诗意汹涌的来源。他认为帕男的个人气质决定了他诗歌内在情绪的充盈和饱满,也便唤他个人经验之上的思辨力量渗入诗行。此外,帕男发挥了他作为诗人的蓬勃的想象力,开掘出每一个诗歌主题后面的庞大空间,并乘着语言的载具尽情驰骋,去展示自己内心的情感、理想和价值。

著名评论家张德明从另一个角度评论帕男的诗歌,他认为帕男秉持的也是一种万物皆有身体的生命哲学和世界认知观,其诗中描述的所有神奇的事物,几乎无一例外地有着自己的身体,在他眼里,不仅植物、动物都有着可见的身体,无生命的诸多事物,无论太空、海洋、森林、大地,还是沙石尘埃云雨雪霜,只要你用心去观摩,都能发现它们的身体,使人强烈地感觉到他对诗歌形式探索的执着。

三是蕴含现代人对现实价值观念形态的反思与思考。

(帕男出版的部分作品)

纵观帕男的诗歌作品,我用通俗的一句话表述就是“既有酒香亦有茶味”,总要想象酒和茶的混合价值,用靓丽的文字表述就是既有历史的风云变幻,也有现代人的矛盾交织,既体现了郑和远离故土的乡愁,也有现代人游离不定式的精神分离,更有现代人对现实价值观念形态的反思与思考。他的诗歌无论是面向历史写作抑或是现实写作,关键所在就是围绕整个矛盾的世界及其整个世界的记忆与梦想写作,因为不管世界未来的人类文化需求变成了如何的形态,诗歌永远都是人类自身寻找思想的基础性依托。因此我说,我要带着诗歌到宇宙中,把每个文字编织成一朵云,让宇宙和地球相连……

(帕男最新推出的诗歌“三部曲”)

2024年1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重磅推出的《下西洋》《时间之父》《云南的多重意义》,就是他诗歌作品艺术最有激情的精神荟萃,其作品既饱含哲学思考,亦充满民俗艺术光彩。

作为一个诗人,或者是把诗歌带给世界,或者是把思想带给世界。但无论如何,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诗歌是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诗歌本身就是思想聚焦的产物,而不是诗歌指导下的思想进程。因此也有评论者认为,帕男创作的大量哲学诗歌是不恰当的,他的诗歌隐喻了大量深刻而深邃的思想,今天在哲学被少数人问津的情形之下,他选择了用诗歌普及哲学,这些哲学诗歌就文艺性来说是不成熟的,也是小众范围内的欣赏。

(帕男登上《当代文学》封面)

纵览帕男的全部作品,可以明确地发现他在寻求中国诗歌与国际接轨,在脱离着本土语境的表述意义上有着明显的提升。实际上脱离本土语境的叙述本质,本身就是将文学的全球共享意识融合于其中的表现,他的作品确实体现了在寻求中国诗歌与国际接轨方面的努力,以及对文学全球共享意识的融合。这种尝试不仅仅是语言和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化身份、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理解与探索。当一位诗人选择脱离或超越本土语境进行创作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根源,而是试图找到一种更普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作品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帕男的努力正是为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如何让中国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也为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案例。

文旅头条通讯员 刘存荣 文/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