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技之光·名师名匠】郭乔仪:胸怀报国信念 坚持服务“三农”的彝乡最美科技工作者

编者按:

楚雄技师学院 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从2025年2月起,陆续推出“高技能人才和优秀教师系列宣传报道”,集中展示在教学、科研、技能传承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和优秀教师风采。他们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更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讲述他们的技能成才故事、教育教学经验、竞赛竞技风采,激励广大师生投身职业教育事业,对标先进、争创一流,为学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郭乔仪,男,1974年6月出生,本科,高级讲师,致公党党员。1998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1998年8月至2015年3月在楚雄农校任教,2015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学院生物研发中心从事科研工作,2020年11月至今在农业和生物制药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来,主要承担《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药用植物栽培》课程教学任务,从事彝药资源良种选育和种植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科研项目8项,其中省级2项、州级1项、院级5项;主持校企合作项目1项;参与科研项目8项,其中省(部)4项、州级2项、院级2项。出版书籍9部,其中主编3部、参编6部。发表论文53篇,参与申报并获批专利3项。先后被认定为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云南省科技特派员、楚雄州彝乡科技领军人才、楚雄州“彝医药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楚雄州“药用植物学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首席技师。


潜心科研:让彝药 “开口说话”

1974 年 6 月,郭乔仪出生于元谋县,父亲是原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在父亲的影响下,郭乔仪从小对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云南农业大学,立志扎根大地,让那些藏在千里彝山的珍贵彝药 “开口说话”,服务人民。为把理想变成现实,郭乔仪老师潜心研究,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创造实践教学平台,将教学延伸到田间地头,积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长期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帮助涉农企业解决难题,为农户传授技术。



深入基层:助力乡村振兴

2004 年,在楚雄市吕合镇干田村委会优质梨协会当 “帮助农民增收干部” 期间,他深入梨地调研,针对当地梨树种植存在的问题开展了 20 余场科技培训,深入田间指导果农施肥、打药、修剪和品种改良。经过一年的努力,干田梨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提升,果农信心倍增,种植面积由原来的 2700 余亩发展到 4000 余亩,果农们都热心地喊他 “郭技术员”。驻会工作结束,会长代表协会聘请郭乔仪继续担任技术顾问。经过多年的持续指导,干田梨产业发展壮大。

2020 年,干田村发展云南红梨种植 11000 余亩,干田梨在省内外树立了良好品牌,干田村由曾经的贫困上访村变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富裕村。

2010 年开始,14 年间,郭乔仪不顾辛苦和危险,多次进入白竹山、紫溪山、百草岭以及大庄、西舍路等地的森林中,遍寻 “养在深山人未识” 的中草药和彝药。通过 13 年坚持和建设,逐步完善了彝医科技园功能,收集药用植物资源 600 余种,初步搭建了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构架,为师生提供了科研平台和教学实习场所,为彝药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5 年,郭乔仪从四川省农林科学院引进珍稀名贵羊肚菌示范种植并获得成功,该项目获楚雄州 2016 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经过 5 年技术推广,辐射带动种植企业 20 余家、种植户 300 多户,发展种植面积 3000 余亩,初步实现了楚雄州羊肚菌种植产业化发展。

2017 - 2018 年,郭乔仪老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参与双柏县歘天商贸有限公司在双柏县实施了 “5000 亩佛手规范化高产套种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推广佛手种植 5000 余亩,带动农户 240 余户,带动双柏县万亩佛手产业发展。

人才培养:让彝药事业后继有人

年近 50,彝药传承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他未了的心愿。为了彝药事业的发展,他克服各种困难,以彝药材种植科研项目为载体,组建了由 11 名年青教师、17 名学生参与的科研团队。在他耐心指导下,这些年青教师和学生逐渐成长起来,5 名教师成为了专业骨干。彝药人才的培养工作有了起色,服务 “三农” 后继有人,他感到莫大欣慰!



实干流汗水,奉献结硕果。郭乔仪老师主持和参与的 3 项科研项目获楚雄州科技进步三等奖、2 个项目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银奖、5 项科技项目获楚雄州创新创业大赛奖。先后被认定为云南省 “三区” 科技人才、云南省科技特派员、楚雄州彝乡科技领军人才、楚雄州 “彝医药大师工作室” 领衔人、楚雄州 “药用植物学大师工作室” 负责人、兴滇英才支持计划 —— 首席技师。面对荣誉,郭乔仪老师总是谦逊地说:“只是种了几棵草药。” 他的身影,仍旧奔忙在课堂和土地之间,苦干实干、默默奉献。


教师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科研工作充满了艰辛!一次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之上。科研工作也是愉快的!当一项项成果应用于教学和生产,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科研工作者的存在感得于体现,心情自然舒畅!

科研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只有沉得下去、耐得住寂寞、熬得住失败的洗礼才可能获得成功。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抱有坚定信心: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吴珂  整理

来源  云南楚雄技师学院 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