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禄丰市勤丰镇北甸村,63岁的竹编匠人张发留那住房兼作坊的家中,目之所及都是竹制品,竹簸箕、竹筐、竹篮、竹扇、竹背篓……这位与竹相伴四十多年的老篾匠,用一双布满刀痕和老茧的手,将传统竹编技艺编织成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更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竹丝为线,岁月为轴
从14岁拜师学艺至今,张发留始终坚守“一竹一器皆匠心”的准则。选竹需取慈竹、毛竹,壁厚匀称;破篾讲究“启篾”分层,薄如蝉翼;编织时经纬交错,误差不超毫厘,就如他所总结的:“底上多一分,口上多一寸。” 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张发留坚持手工制作,赋予竹编制品以温度与灵魂。他编制的筲箕、簸箕、篾帽、筛子、竹篮、篱笆等十几样竹品既承载着农耕文化的记忆,又融入现代生活的实用美学,多次亮相禄丰市非遗展示展销现场,成为传统工艺的“活化石”。
传承创新,非遗“入校”
面对竹编技艺的传承困境,张发留并未固守传统。他主动拥抱时代,在勤丰镇政府的穿针引线下,张发留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非遗课堂,担任北甸村小学非遗进校园指导老师,每周四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竹篮、制竹扇,让年轻一代感受“指尖上的艺术”。“我们都非常喜欢上竹编课,一上课就飞奔过来,每周最期待的就是这个时刻。”一年多来,学生们从一无所知到能熟练地创作出各式各样的竹编艺品,这些都离不开这位60多岁老人毫无保留的耐心指导。
守艺之路,薪火不息
“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会有坚持下去的毅力。经历了这么多年,这门技艺像个老兄弟一样陪伴着我,有了深厚的感情,已不舍丢弃,我希望这门技艺能传授给真正热爱竹编的年轻人,继续将它传承和发展下去。”张发留坦言。曾因工序繁琐、利润微薄,村里只剩他和几位学徒苦苦支撑着这门技艺,但随着政策扶持与市场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学艺,如今,还有不少外市人特地到张发留家中跟着他学习竹编技艺。
张发留的竹编故事,是无数传统手艺人的缩影。他们以竹为媒,在经纬交织中编织文化自信,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着“老手艺”与“新时代”交融共生的华章。
来源 禄丰市融媒体中心( 周红 何嘉瑜)
责编 任丽华 汤雁玲
校对 张楠
审核 李元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