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双柏大麦地镇:非遗传承融入校园 文化基因浸润童心

双柏县大麦地镇创新非遗传承路径,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载体,将彝族小豹子笙、彝族刺绣(堆绣)、打陀螺非遗项目深度融入课后服务,打造民族文化活态传承教育新模式,让千年非遗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三位一体”教育矩阵创新传承模式。大麦地镇打破传统非遗传播壁垒,形成“传承人+教师+学生”协同机制。一方面,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系统讲解小豹子笙的历史渊源、彝绣的图腾寓意及打陀螺的竞技规则;另一方面,组织校内美术、体育教师参与专项培训,实现非遗教学与现代课程有机融合。通过“理论教学+实践体验+成果展演”的闭环设计,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

特色课程设计解锁非遗传承密码。在小豹子笙传习中,学生不仅学习“豹行步”“捕猎舞”等基础动作,更亲手制作彩绘面具,体悟彝族对自然的敬畏;彝绣课堂上,从平针、打籽绣等技法入手,鼓励学生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结合,设计个性化作品;打陀螺活动则通过“制作陀螺、技巧训练、竞技比赛”模式,让学生在掌握旋转、打击等技艺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搭建文化自信成长舞台推动成果转化。大麦地镇注重非遗教育成果的可视化呈现,小豹子笙舞蹈登上“六一”“小豹子笙非遗体验狂欢活动”汇演舞台,彝绣作品在校园文化长廊陈列,陀螺竞技成为运动会特色项目。2025年春季学期,大麦地中心学校90%以上学生参与非遗课程,涌现出《山豹图腾》《彝韵童趣》等200余件创新作品,实现文化传承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双向奔赴”。

非遗进校园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基因的唤醒。大麦地镇将持续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模式,让民族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时代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为非遗传承提供可复制的“大麦地经验”。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尹文娟 文

双柏县大麦地镇人民政府 图

责编 李亚

校对 张楠

审核 李元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