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草海湿地公园:绿色生态修复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位于大理州鹤庆县的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因外部污染和人为活动影响,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破解这一困局,西南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创新生态修复技术,成功实施了东草海湿地绿色生态修复工程,为湿地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构建良性循环系统

东草海湿地修复工程采用多项绿色建造技术,通过原位处理技术、微生物絮凝剂等手段,改善水体透明度,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项目团队投放底改微生物、沉水植物及水生动植物,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含量。同时,研发“拦污栅结构”和“垃圾打捞装置”,从源头控制外源污染,确保湿地水质持续改善。

此外,项目在驳岸改造中打造亲水型生态驳岸,通过多样化植物配置和人工鸟巢设置,为候鸟和水禽提供栖息地,显著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湖滨湿地植被恢复面积达45公顷,种植莲、海菜花等乡土植物,进一步巩固湿地生态功能。


水质改善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成效显著

通过生态修复,东草海湿地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未来有望进一步改善至Ⅲ类。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清澈见底的湖水中水草丛生,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景观。修复后的湿地吸引了更多候鸟栖息,越冬候鸟种类从189种增加至198种,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达22种,湿地成为“候鸟栖息的天堂”。

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不仅改善了水质,还增强了区域水资源调节能力,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湿地周边的绿化系统与湖泊环境相辅相成,形成了“水清、林秀、景美”的自然景观,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绿色低碳施工与资源循环利用

东草海湿地修复工程秉持绿色低碳理念,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项目通过建筑废料循环利用、垃圾减量化处理等措施,实现施工过程中的资源自平衡。例如,基坑开挖采用钢板桩支护,减少土方开挖量;废弃混凝土块经粉碎后二次利用;生态厕所采用免水生物处理技术,将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零污染。

这些绿色施工措施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还节约了工期。据统计,项目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技术创新,总成本降低927.17万元,工期缩短30天,经济效益显著。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并举

东草海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湿地公园的建设提升了鹤庆县的社会形象,吸引了更多游客,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新活力。同时,湿地公园成为科普教育和生态研究的理想平台,通过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包括5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省部级工法和多项学术论文。项目先后荣获云南省绿美河湖典型标杆项目、绿色建造“三星级”评价等多项荣誉,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东草海湿地公园的成功修复,为我国湿地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随着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优化,东草海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吴珂 文

资料来源  西南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