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柏县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一城、两江、三山、四线、四镇、多点”的发展布局,按照因地制宜、有序发展、突出特色、提升品质的要求,通过文化铸魂、产业培植、项目实施、业态布局、资源整合等举措,以白竹山、查姆山、老虎山“三山”为引爆点,将“绿水青山”变成百姓参与、共享实惠的“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茶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为聚力打造“养寿旅居双柏”品牌、助推双柏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接待游客215.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22.31亿元,游客增长率和旅游花费增长率均位居全州前列。
以文为魂,打造文艺精品。立足资源禀赋,以查姆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锣笙发源地李方村、绿孔雀主要栖息地石咢嘉为切入点,深入挖掘生态、产业、气候、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加大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设计了一批以“三笙”等非遗为元素的文艺作品和文创产品,积极开展非遗“三进”活动,探索推出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2条,打造以展示双柏“三笙”和查姆非遗元素为主的“查姆之眼”光影水秀,提升改造以“彝族大锣笙”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李方村,装修布展并投入使用的老虎笙传习馆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景区双向互融。2024年新增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代表性传承人16名,成功申报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2人,新增县级非遗工坊8家,成功申报州级非遗工坊2家,成功认定云南省第一批金牌旅游村1个,文化文艺精品先后荣获云南省第五届“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理论宣讲大赛一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竞技类全国一等奖。全年共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300余场次,累计参与人数达50000余人。
以茶为媒,赋能文旅产业。充分依托茶资源的影响力,坚持“资源整合、社会参与、利益共享”的理念,采取“合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盘活闲置土地等方式,对查姆山、白竹山、老虎山茶厂、茶园等厂房设备、公共资源、国有闲置资产等核心资源与延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积极探索“小茶企/农户+村集体+合资公司”的“532”合作模式,实现茶产业带动文旅产业、文旅产业促进茶产业的双赢互补局面。通过“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将茶研学体验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了文旅产业发展。全年共开展研学游学体验60余场次,接待研学团30余场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000万元以上。
以旅为介,发展新兴业态。充分依托“白竹山茶”品牌的影响力,大力发展“茶研学+旅游”“体育赛事+旅游”“节庆活动+旅游”等旅游模式,先后开展了古法采茶制茶体验、“相约白竹”气排球赛体验、自行车赛体验、徒步旅游体验等活动50余场次,参与人数超20000人。大力争取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查姆湖“查姆约你”主题公园提质增效、白竹山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石咢嘉老虎山茶旅融合等项目先后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不断丰富和扩展了全域旅游的内涵与外延,切实提高了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竞争力。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目前正在努力争创国家3A级景区1个。
以合为要,助推融合发展。依托全县茶园资源,以文为魂,以茶为媒,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做活“茶文章”。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在保留传统产业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生态教育、茶研学、茶旅游等茶旅融合产品,将传统茶园转化为集品鉴研学、生态观光、康体养生于一体的新型茶产业链,大力推进“茶园+农耕、古村+文化、民俗+文化”等体验活动,形成“小小茶农+古法采茶制茶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品牌,开发“短途游”“周末游”,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康、体、休、研等一体的旅游综合模式,培育发展茶旅企业5家,文化旅游产业产值实现逐年递增,形成了进茶村、看茶厂、观茶山、品茶香、体验茶文化的茶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
文旅头条通讯员 谭茹 文
双柏县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