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云龙:以诗歌为翼 托起乡村少年的文学梦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每读这句诗词,便觉得岁月如同波澜不惊的冰水,浮浮沉沉,不禁感叹流走的人生,又有几人知晓。而诗歌仿佛也是如此,恍然间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但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宝丰完小,有这样一群师生在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校园里,正书写着属于他们的诗意篇章……

云龙县宝丰完小沿沘江而建,坐落于背山面水的宝丰古镇。宝丰古镇旧名雒马井,有着“文墨之邦”的美誉。小镇内有董泽故居、昌淦桥、古盐井、勤政亭等,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宝丰完小的师生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乡土素材。2021年,宝丰完小依托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发起的“乡土教育水源计划”,开启了《我写我家乡:山水诗歌》乡土教育课程教学之路。11名语文老师带领着少年们把所见、所闻、所感汇成诗歌的溪流,诗歌的种子慢慢在乡村少年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在一次语文课上,有一位学生说:‘风是树的梳子’‘雨滴是天空的眼泪’,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诗歌短小自由,适合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内心想法,享受语言的乐趣。”宝丰完小教师杨芬桃说。自2022年起,宝丰完小结合世界读书日,每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活动。活动期间,学生们跟随语文老师们到辖区内的古迹遗址、田野乡间,感受家乡的美好、记录山水的快乐,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创作诗歌。截至目前,该校已精选出100首诗歌,编纂成册了两本《文墨金泉》学生原创诗集。学生们连续两年带着自己创作的诗歌登上大理诗歌节的舞台,其中有8首在2024年“大理诗歌季·诗歌与少年”作品评选中获奖。

杨芬桃老师介绍:“在教孩子们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一个总低头不说话的女孩,在诗中写下‘我的声音像山雀,终于敢站在枝头唱歌’,诗歌慢慢地成了孩子们情感的寄托。”该校的语文老师们将文学之美转化为滋养学生心灵的力量,在课堂中培育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恰似掠过文字原野的野风,在嫩芽初绽的时节唤醒诗歌教育的春潮。

近年来,宝丰完小积极探索“美育与诗歌教学相融合”,把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贯穿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力,让诗歌不再仅仅是书页间的墨香,而是化作一缕清风,轻轻拂过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田与生活之中。如此,乡村少年们与家人、老师、文化间的距离,被诗歌温柔拉近,共同编织一幅幅色彩斑斓、情感丰富的成长画卷。

“当我第一次尝试创作诗歌时,只觉得好玩,没想到这一小小的举动,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奇妙的变化。诗歌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心灵的大门,对我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云龙县宝丰完小六年级学生刘嘉麒说。作为大理“诗歌与少年”成长计划试点之一,云龙县宝丰完小将继续挖掘培养孩子们的诗歌写作能力,让更多乡村少年们从诗歌中汲取“少年自当扶摇上,揽星衔月逐日光”的力量,而他们心中的诗歌梦也在悄然成长。

文旅头条通讯员 罗晓剑 赵成菊

大理州云龙县委宣传部 供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