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镇位于腾冲市西南部,距腾冲市城区19千米,东邻清水镇,南接梁河县曩宋乡,西北靠中和镇,东北临和顺镇,形似飞鸽。全镇总面积132平方千米,辖10个行政村(明朗、尖山、甘蔗寨、雨伞、肖庄、民团、羡多、杏塘、汪李、朗蒲),共49个自然村、96个村民小组,人口近3万人。镇内交通便利,腾陇二级公路穿境而过,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为腾陇高速公路荷花出口,是滇西旅游环线(腾冲—瑞丽)的重要节点。荷花镇是腾冲市仅有的2个少数民族建制镇之一,少数民族以傣族和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荷花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云南省生态文明乡镇、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素有“水美傣乡”的美誉。
一、示范点简介
(一)坝派自然村党建示范点
坝派自然村位于荷花镇南部,隶属荷花镇民团村,距腾冲市区28公里,国土面积1.58平方公里,于2021年成功申报成为AAA级景区。全村有农户264户、993人,傣族人口占比96%。坝派党支部现有党员14名,全部为少数民族党员。坝派是荷花镇著名的傣族聚居村,境内的“蕉溪天国”坝派巨泉更是远近闻名。2014年,坝派自然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二)甘蔗寨景区党建示范点
甘蔗寨村位于荷花镇东北方向,距镇政府5公里,国土面积8.19平方公里。全村有农户605户、2251人,共有党员53名,含预备党员2名。甘蔗寨是丝绸古道西南线“三关八寨”的最后一站,是典型的汉族、佤族、回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山区村落,拥有辉煌的古道文化和璀璨的民俗文化。近年来,荷花镇以党建为引领,按照“抓点成典,推典成景”的思路,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清戏、云南省“一村一品”柏子仁、“电商本土品牌”立茵堂等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逐步呈现出“村强、民富、产业旺”的乡村振兴新面貌。
二、经验做法
(一)坝派自然村
一是党建引领聚合力,建强乡村振兴组织堡垒。民团社区党总支部牢牢抓住组织振兴的引擎作用,以“强一个支部”统领“推一个品牌、富一方群众、树一个示范”,充分发挥“头雁”作用,不断筑牢坝派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院坝协商”,成功回收被私人占有长达8年的坝派出水洞经营管理权,为景区增设36个垃圾桶,清运频次明显提升,切实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二是党建引领增动力,构建美丽宜居新农村。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完成墙体风貌修复、道路提升、绿化美化等项目,实施环村水系改造,打造溪水川流的恬静村落,绘就一幅宜居宜业的新图景。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镇党委坚持“一线工作法”,镇村干部通过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大会战、入户宣传督促等措施,在改善村庄环境的同时,带动群众从驻足观望到主动参与。
三是党建引领添活力,奏响强村富民新乐章。坝派产业发展致力于做活“水文章”。围绕特色农业,种植优质水稻、草莓、沃柑、葡萄、九品香水莲等1100余亩;围绕特色养殖,养殖鲟鱼350余吨、鳄鱼460余条、稻田鱼300亩。以景区创建为契机,依托省级善治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收回坝派巨泉经营权,推进旅游发展。
四是党建引领显魅力,铸就民族文化新辉煌。依托“绚丽多姿、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强化对嘎光嘎秧舞、傣戏、武术、农民画、傣族织锦等文化的宣传。打造秀美景观环境,新增“一巷一主题”农民画、竹编围栏、织锦坊等网红打卡地,将景区党群服务中心与游客服务中心融合共建,实现“双中心”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双中心”服务游客、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作用,全面提升游玩体验。深入挖掘傣家文化,定期举办泼水节,3万余名各族同胞欢聚一堂,3天的泼水节期间,荷花各景区接待游客达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万余元,田园采摘和地方特产为百姓创收0.8万元,农家乐收入约18万元,特色住宿收入达6.5万元,使农业产业发展路径更宽广,农民增收致富更有效。
(二)甘蔗寨景区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进景区创建。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主要领导挂点、副职领导包片、镇村干部联户的工作机制,将40余名镇村干部细分到16个片区、160户群众,以景区整体环境提升为切入点,带领群众共同参与,扮靓了景区“颜值”。提升软硬件设施配套。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用于旅游景区道路、风貌改造、停车场、卫生厕所等设施建设;投入40余万元用于特色墙体涂刷、墙画、非遗宣传、安全警示牌、景区介绍牌等,景区功能区划更加完善。优化服务保障。将景区党群服务中心与游客服务中心融合共建,实现“双中心”一体化建设,设置“党员驿站”“党员先锋岗”等,充分发挥“双中心”服务游客、服务景区的作用。
二是挖掘特色文化,助推文旅融合。探寻古迹,挖掘文化。市镇村三级联动,梳理修复古道遗迹遗址,挖掘整理传统故事,在古道沿线绘制含佤族清戏、马帮等元素的壁画,打造了“一望之地”“杨家茶铺”等“网红”打卡点,让古道文化“活”起来。延续民俗,共庆节日。每年10月举行的佤族“新米节”,在甘蔗寨融入了文化传承、乡风净化等活动,赋予传统节日自强、诚信、感恩等文化内涵。篝火晚会、“佤王宴”等民俗活动,已成为新兴的日常体验项目。传承文化,助力振兴。高度重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清戏的保护和传承,建成集展览、演出于一体的佤族清戏楼,整理和创作演出剧目、培养演员队伍,让游客能够真实感受佤族清戏的魅力。
三是依托资源优势,聚焦新兴产业培植。柏子仁产业发展有突破。由甘蔗寨党总支牵头成立柏子仁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实现柏子仁的规模化生产和线上线下销售,全村种植柏子仁9800余株,年销售额突破150万元。新型电商产业有特色。立茵堂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树立本土品牌新形象,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每年累计用工2万余人次,培养输出电商主播16名,为荷花发展电商产业提供人才和直播技术支持。联农带农作用得到彰显。先后有5个社区与立茵堂合作,成功申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立茵堂新基地,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11万余元;社区与立茵堂合作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栒子、清香木等2万余株,不仅美化家居环境,还帮助留守妇女、老人增加收入。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党建引领,荷花镇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坝派自然村和甘蔗寨景区作为党建示范点,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荷花镇将继续深化党建工作,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更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为全镇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旅头条通讯员 蒋昂妤 万菊芬 张缅东 文/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