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鹤庆县,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小锤锤过千年的鹤庆银器历史,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的是,鹤庆银器之所以能够名满天下,这与鹤庆是滇藏茶马道上的重要驿站息息相关。茶马古道的主线主要分为滇藏线和川藏线两条,对于云南而言,位于鹤庆县中部的松桂古镇是茶马古道川西至云南经贸商道的必经之路,千百年来,它让鹤庆的物产与文化与更宽阔的世界有了触碰链接,并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赋予了鹤庆厚重的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气息。
茶、马、古道、马帮是茶马古道上流动的重要因子,松桂古镇从南诏时期建“镇”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较早开拓了茶马互市的市场。早在明代,大将颍川侯傅友德及副将蓝玉、沐英就在松桂古镇专门开辟了“马市”,用来征购、驯养战马,这些“马市”上交易的战马有大理马、丽江马、凉山马、元谋马等,据记载,当时马匹的年交易量达“二万余匹”,《云南掌故》中记载到:“松桂会惟骡马是肆,闻在清光绪年间,会场上可有骡马一二万匹,盖是时之交通线上全赖马也。于是迤东(滇东)、迤南(滇南)之马户亦多向松桂会上征购良材”。在不断的口耳相传中,松桂古镇的“马市”就被人们称为茶马古道上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当地每年也会特此举办骡马会,骡马会期间,还吸引了来自川、黔、陕、豫、藏等省的各路客商,让松桂的物产和文化得到了极大的丰盈。
龙珠村是鹤庆县松桂镇一个以白族为主的传统村落,它坐落在漾弓江河畔,是一个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它因滇藏茶马古道和松桂镇的“马市”得以繁衍发展至今。清代时期,村里还出过秦、桑两位文武双全的进士,可见其得到文化交融的浸染。
龙珠风雨桥是龙珠村的地标性建筑,它属于双孔风雨木桥,桥基由青石砌成,桥面下垫圆木龙骨、上铺木板,木板以铺设的横木板为主,中间铺一条竖直的木板,在此基础上建风雨桥廊,它不仅联通了漾弓江两边的村落,也为路过的人们提供了闲聊和遮风避雨的公共场域。风雨桥桥亭为土木结构,桥身最上面用青瓦铺盖,两侧为“桥门”,桥通体透着一种古朴典雅的建筑之美,根据资料考证,龙珠风雨桥建于明代,由于洪水泛滥等原因,后几经修葺,最终得以现在的样貌留存于世,它是鹤庆县境内迄今为止保存完整的唯一木桥,也是大理地区石木结合桥梁的第一手实物。
龙珠村中有白、彝、藏、傈僳等少数民族居住,他们在辛勤耕种劳作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着聪明才智,进行手工工艺制作生产。其中最有名的是从事手工造纸,其手工工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手工纸制作从选料、蒸煮、漂白、洗涤到打浆、抄纸、晾纸,每一步都是匠心独运,耐心用心制作出的手工纸张细韧柔软,有极高的韧性、极好的吸水吸湿性、透气性,也防腐防蛀,不易变色,能保留很长时间。随着市场的需求,手工纸制作出的产品主要有手工白棉纸、机制白棉纸、竹料草纸、东巴纸、云龙纸、艺术纸等。其手工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8月入选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漾弓河流过龙珠村,带来的是温和的气候和丰沛的水资源,这也让龙珠村能够四季瓜果飘香,不同季节变换不同的自然景色,村庄在群山河流怀抱中恣意生长,加上板栗干、板栗炖鸡、板栗蒸肉、香肠、吹肝、腊肉等美味佳肴,龙珠村是世间难觅的一片世外桃源。
龙珠村不大不小,共有900多户人家,龙珠村很大,它囊括了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与诸多往事。
文旅头条通讯员 字春华 马慈君 文
内容源自2023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古道乡愁——大理古村落审美漫游》(SKPJ2023015)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杨燕婷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