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南古道上永驻的丝路驿站——曲硐村

云南最早的诗歌吟咏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这首诗也成为了关于博南古道最早的历史记载。博南古道上的霁虹桥和摩崖石刻,随着不断上涨的澜沧江水和大工程大开发的需要,已淹没进了江里,但它千百年来的交通演变历史轨迹却愈发显得熠熠生辉,也更加深刻清晰地映照出了博南古道的亘古不变的交通要道地位。

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境内的“博南古道”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而鲜为人知的曲硐村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物资集散地,千百年来,博南古道自东向西穿村而过,旅人在这停驻休息,积蓄力量。不管时代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交通如何发达,都只不过是在曲硐的周边多了新路,架了高桥。

永平寓有“永远安定太平”的意思,曲硐村属于永平县,它地处大理、保山、怒江三地州交界处,东临银江河、西靠小狮山、南边有大保高速、北边有320国道,这样特殊的地理区位,让曲硐村呈现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也使得曲硐村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永平的南大门、大理的西大门和中缅陆路大通道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沿江发展主轴的重要节点,也因曲硐村,永平县守住了安定太平,也守住了古道乡愁。

385年前,徐霞客行旅到了永平,并由此前往保山,继续向滇西南前行,他在永平记下:“渡峡中小水,从其西转西北,行田塍中二里,有一塘积水东坡下。挟其西而北,又三里。抵永平县之东街。”沿着避无可避的博南古道,游览过霁虹桥后,他也应该路过曲硐村。曲硐古时称“奇硐”,因曲硐小狮山上有一个不知源于何时、用作何用的奇异的山洞而得名,其名字的由来当地流传并认可着这样的一个传说。据说狗有七条命,猫有九条命,它们嬉戏追逐进入到小狮山奇异的山洞后,狗不知去向,再也没有出来,而猫却安然无恙地出洞了,所以此山洞就得了“奇洞”之名,后来慢慢演变为“曲硐”的名字。

曲硐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村中世居着汉族、彝族、白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是在不断地迁徙奔波后,最终选择在安定太平、包容和合的曲硐村定居下来,从此和谐相处,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曲硐村留下了众多历史名人的足迹,虽然他们只是匆匆的过客,但历史却不会忘记他们所遗存下来的丰功伟绩与难以磨灭的精神,如徐霞客、杨慎、桂馥、林则徐、埃德加·斯诺等,无论他们因何事由过曲硐,他们都为曲硐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博南古道的交通功能基本消失,但曲硐村落古道、古屋、古井、古树却牢牢地记下了博南古道曾经显赫很久很久的历史。从村中不同的门进村,可以感受到博南古道留下的影子与气息,也能看到永平县简易师范旧址、曲硐民族文化广场、罗家大院等承载着满满乡愁的曲硐村文化地标建筑。当然还可以大快朵颐地吃到曲硐村极具特色的黄焖鸡、腊鹅、牛肉凉片、香牛脚、木瓜鸡等美食,其中,素有“滇西一只鸡”“滇西名菜头牌”“鸡中第一味”之称的永平黄焖鸡不知抚慰了博南古道上多少行色匆匆旅人的灵魂与乡愁。

因其地理纬度和地形地貌的特殊性,曲硐村坐拥丰富的地热资源,徐霞客就对其进行过详细的记述:“温泉当平畴之中,前门后阁,西厢为官房,东厢则浴池在焉。池二方,各为一舍,南客北女。门有卖浆者,不比他池在荒野也。余先酌而入浴,其汤不热而温,不停而流,不深而浅,可卧浴也。……”从记述中可知,因古道和旅客,曲硐村的温泉较早就得到了开发,这能解除疲劳、治疗疾病、温暖人心的温泉,至今还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治愈抚慰着更多的人,千百年不变。

博南古道的历史很久很久,曲硐村的历史也很久很久。只有真正走进曲硐村,才能感受到它那既古老又年轻的心跳。

文、图源自2023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古道乡愁——大理古村落审美漫游》(SKPJ2023015)。



文 字春华 马慈君 整理

责编 张楠

校对 杨奥

审核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