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一”文旅工作总结复盘会议精神,推动旅游消费提质升级,普洱市于5月26日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假日旅游工作。会上围绕“暑期假日旅游工作”进行了文旅工作创新实践与阶段成果系统汇报。
市级全面统筹 市县联动共推
今年以来,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市级统筹、县区联动、政企协同”工作模式,全域推进文旅资源整合。先后深入景东、墨江、孟连、思茅、宁洱等县(区),通过指导各县(区)深挖地方特色,聚焦暑期黄金时期,开发非遗体验、民俗演艺等多元化消费项目,景东、墨江、思茅等地率先形成示范效应。5月17日,全市暑期旅游活动在墨江正式启动,文旅系统共商假日旅游服务提升路径,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资源融合。
依托市场主体 推出假日产品
为聚焦暑期市场,普洱市文旅系统组织景区景点、旅行社、文旅企业进行暑期旅游专题研究,联合推出“暑期研学游”“县域精品游”“自然生态游”“民族团结红色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涵盖茶文化研学、雨林探秘、民族团结红色教育等主题。普洱茶马古道、太阳河森林公园等景区推出避暑线路,旅行社创新打造“世遗景迈·茶香古寨”研学之旅、“跟着大象游云南”野趣主题产品,构建“可沉浸、可互动”的文旅新场景。以“5·19中国旅游日”为契机,普洱市通过“文旅惠民+招商推介”组合拳释放消费潜力。活动整合景区门票折扣、酒店特价套餐及餐饮娱乐消费券,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同时,联合四大文化场馆及各县区持续推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热点”系列文旅活动,以非遗手作、民族演艺、露天音乐节等高频率活动持续引流,推动“流量”变“留量”。
突出县区主体 彰显各地特色
以墨江国际双胞胎节的成功经验为全市文旅节庆提供破局样本,其“全民办节、开放合作”模式,推动文旅消费向全时、全域、全链升级。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座谈会推广该经验,鼓励各县(区)以“破圈思维”整合资源,系统性挖掘、创造性转化在地文化,推动文旅消费向全时、全域、全链升级。要以茶马古道历史维度为根基,通过文物景观、景区景点互动性还原古道文化,将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完美融合,精准再现千年古道文化,为游客构建了可触可感的时空穿越体验;要活化民族民俗节庆资源,在保留傣族、哈尼族、彝族、佤族、拉祜族等26个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将抹黑脸、神鱼节等传统节庆打造为文化介质,推动传统节庆活动由单一民族传承向全民共享转化;要创新构建新消费场景,依托景迈山世界遗产地、咖啡原产地等核心资源,围绕打造“美景+美食+美宿+零售+文娱”多形态消费生态链,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闭环,提升客单价与消费黏性。
优化提升服务 保障旅游体验
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普洱市启动导游(讲解员)能力提升工程,编制标准化培训教材,并开展旅行社规范经营检查。同时,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深化,文旅部门联合多部门排查整改58项安全隐患,筑牢安全防线。通过景迈山乡村妇女旅游创业培训等举措,助力基层从业人员技能提升,推动旅游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迈进。
下一步,普洱市文旅系统将精准围绕四大重点,推动暑期及假日旅游工作:一是节点活动精准策划:统筹县区资源,深挖民间文化,融合当地特色,精准策划暑期、国庆等假日活动;出台促进文旅消费的相关文件,以市级层面统筹县(区)开展好主题活动、挖掘消费热点、聚焦重要节点谋划特色文旅活动;整合航空、景区、住宿等全链条旅游服务资源,构建全域联动旅游体验。二是业态融合升级: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马拉松赛事旅行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精品化水平,开发红色研学、茶咖研学及文博非遗线路,推出夏至科普、雨林徒步等沉浸式产品。三是市场规范与效能提升:壮大旅游国资企业,扶持一批旅行社提升地接能力;深化“双随机+信用监管”模式,建立旅游红黑榜,维护市场秩序。四是加强品牌宣推工作:面向成都、重庆、长沙、杭州、西安等直航城市开展“康养普洱”文旅主题推介,构建“官媒引导+达人创作+大众参与”立体传播网络,全面宣推普洱暑期及假日旅游产品。
普洱市文旅系统将以此次部署会议为契机,把握“后五一”市场机遇,通过业态创新、服务提质、营销升级三大工程,推动普洱假日旅游从“一时火热”向“全年火热”、“一地精彩”向“全域精彩”转变。
文旅头条通讯员 姚梦溪 文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