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郎”张建勋:让彝绣焕发非遗新魅力

如何处理好非遗保护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如何让非遗走向市场并获得更多人的喜爱?楚雄州牟定县的“85后”青年“绣花郎”张建勋在楚雄彝绣创新型保护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有近1800年历史的楚雄彝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回乡创业的张建勋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少数民族青年和女性创业就业发展项目”的调研中,他发现牟定县彝族村寨掌握彝族刺绣技艺的绣娘虽然技艺高超但缺乏市场意识,彝绣产品仅供自用,难以转化为商品,无法为她们带来经济收益。这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不仅限制了彝绣文化的传播也影响了彝绣的创新发展。

随着调研的深入,张建勋决定改变这种现象,为家乡的彝绣文化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于是,他抛开“刺绣是女人干的活”的刻板印象,决定带领绣娘们传承发展彝绣。

为了更好地平衡传承与创新,他翻阅大量彝族文化和刺绣艺术的书籍资料,深入彝族村寨与老绣娘交流,了解传统图案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密切关注时尚潮流动态,将传统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让每一件作品都独具特色。

有了好的设计之后还要有好的产品,为了保障产品质量并示范带动绣娘们共同创新,张建勋决定从自身做起,让自己成为一个“绣花郎”。他从最基础的绘图学起,寻访美术老师请教绘画技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报名参加设计软件培训课程,学习电脑绘图。由于对针法不熟练,手指常常被针扎出血,绣线的粗细、颜色的搭配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整个绣品的效果。他向经验丰富的绣娘请教针法技巧,反复练习,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他已熟练掌握刺绣从设计到缝纫的全流程技艺。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绣娘加入到彝绣行业中来,张建勋考虑到绣娘们要照顾家庭,他负责设计新款、提供原材料,绣娘们在家中利用农闲和家务之余刺绣,绣品完成后他挨家挨户上门收货。这种模式让绣娘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利用闲暇时间增加收入,真正实现“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在他的努力下,目前公司已带动70余名绣娘每年增收6000至40000元,这不仅为绣娘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也让她们的刺绣技艺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为了让彝绣获得更多人喜爱,张建勋秉持“让彝绣融入美好生活”的设计理念,带领团队开发出60余款彝族刺绣文创产品,涵盖办公用品、家居生活用品、箱包等多个品类。这些精美的文创产品将彝绣元素巧妙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谈到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时,张建勋说:“她们绣的不只是五彩丝线,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他表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楚雄彝绣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贡献更多力量。


文旅头条通讯员 聂铭 刘宏 文/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元

终审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