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窖藏普洱香:非遗传承的“值得”瞬间

茶香漫卷的普洱

是茶马古道的源头

更是活态非遗的宝库

当“值得____的时刻”中考命题作文

遇上这片神奇土地

普洱四中申亚丽老师以妙笔生花

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守护千年技艺

焕新文化活力的非遗传承人

“布朗烤茶的暖香、困鹿山匠心的执着、老达保歌舞的欢腾”

……

这些由非遗传承人书写的“珍藏时刻”

不仅是普洱最动人的文化风景

更是文旅融合绘就的、充满希望的新篇

让我们跟随这篇作文

一同走进普洱非遗的“珍藏时刻”

值得珍藏的时刻

思茅四中 申亚丽

晨雾初散时,景迈山的古茶林在霞光中苏醒。布朗族老人南康将无花果叶铺于火塘边,烤茶的暖香缭绕成山间的流云。他手中翻转的陶罐,盛着千年未散的茶魂,亦盛着普洱非遗长河中的星辰点点。在这些被茶香浸润的岁月里,总有一些时刻如茶汤般澄澈明亮,值得以灵魂的温度去珍藏。

值得守护的时刻,是古茶园里那份匠心传承。

李兴昌俯身抚过困鹿山古茶树的斑驳树皮,指尖触到的是母亲1987年交付的百亩茶山,更是一个家族三百年技艺的厚重脉动。为厘清万亩茶林脉络,他携斧入深山、踏露绘地图,十余载光阴尽数交给莽莽苍苔。那传习所内蒸腾的水汽中,他严格把控杀青火候的姿态,恰似在岁月长河里钉下一枚倔强的界桩——三千弟子在此习得的不只是揉捻手法,更是血脉里对“守正”二字的跪拜。当儿子李明泽放下牙医的白袍,拾起竹篾上摊晾的青叶,古老技艺终于在代际的接力中听见了未来的回响。此谓值得珍藏的技艺承继。


值得欢庆的时刻,是文化在泥土中绽放新枝的蓬勃生机。

老达保村的芦笙坊里,拉祜族人以《快乐拉祜》的歌声织就云霞,游客的笑语与舞步踏出欢腾的河流。非遗工坊的建立,让古老歌舞化作819万元旅游收入,92户人家在音律中跃出贫困的渊薮。黑陶坊的火窑亦重燃希望——贺海善团队突破低温窠臼,将衰落的陶土化作温润茶器,年销八十万的数字背后,是四百年技艺与现代审美的深情相拥。佤族织锦的梭子同样未曾停歇,李宪兰以披肩、挎包为经纬,串起五千织女的巧手,将山野图腾绣入都市生活的画卷。此谓值得珍藏的文明新生。

值得分享的时刻,是茶汤流转间唤醒的永恒共鸣。

那柯里茶马驿站的石板路上,高仕兴的非遗体验中心正氤氲着茶香。当外地游客将蒸压成型的茶饼捧在掌心,贡茶制作技艺从书册中的名词化作指尖的温度,文化认同便在这蒸腾的热气中悄然萌蘖。而景迈山的火塘边,南康的烤茶技艺不仅是待客之礼,更是布朗族“以茶为媒”的和解哲学——邻里恩怨在斟饮间消融,婚嫁大事于茶香中落定。当他的侄孙女而川将云南酸角调入咖啡,古茶林的新芽正悄然伸向远方,传统与现代在杯盏中撞出清越的回鸣。此谓值得珍藏的人间至味。


申遗成功的礼花终会消散,但困鹿山的古茶树依然在季风中舒展新叶。那些值得珍藏的普洱时刻——李兴昌父子相承的守艺、老达保舞动的裙摆、南康火塘上翻滚的陶罐……早已超越具象的光阴,凝成一条流动不息的文化长河。我们守护的何止是技艺,更是一捧可暖世道人心的精神薪火,当它以千般姿态融入现代血脉,便足以让古老智慧在世界文明的星空中恒久闪耀。

文旅头条通讯员 申亚丽 文

普洱发布 徐俊 邓斌 供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