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产业培育为支撑、以民生改善为落脚点,探索出一条大中型水电水利移民搬迁安置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移民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
产业融合: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楚雄州在大中水电水利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把产业转型的精准施策作为破局关键。武定县创新推出“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移民户”模式,通过引进农业科技公司盘活千亩土地资源,建成鲜切花种植基地,带动20余户移民群众年均增收1.9万元;同时,还打造了“家门口”务工车间,推行“弹性工时+计件薪酬”的灵活用工方式,日均提供80至120个岗位,让无法离乡的移民群众实现“楼上安居、楼下乐业”。姚安县则以“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为抓手,整合移民资金与乡村振兴资源,精心打造国际花卉农特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康养”产业链,让8139名移民群众人均年增收超4000元。楚雄市紫溪彝村更是把“旅游+”战略融入发展血脉,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药企建设康养园,并配套发展民宿、药膳等产业,推动村民收入方式从单一种植向多元经济模式转型。
机制创新:从“管理”到“治理”的跨越
楚雄州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成功,离不开治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姚安县以“四个一”工程筑牢管理根基。制定《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实施指导意见》,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选聘移民联络员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严格人口动态管理,确保资金精准到人。武定县金沙社区积极探索“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组建治安巡逻队和社工服务平台,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000余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楚雄市创新“十个联建”党建工作法,让机关支部与移民小区结对共建,推动项目实施与就业帮扶深度融合,栗子园农贸市场、彝绣作坊等项目不仅提供300余个岗位,更实现了集体经济年回报率15%,为移民社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民生为本:从“安居”到“乐业”的升级
楚雄州始终把“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目标,并在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武定县投入专项资金,完善社区医疗、教育设施,推行“帮代办”便民服务。建成1200平方米的儿童活动中心,有效解决了300余名留守儿童托管难题,让移民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姚安县杜家屯新村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注重保留70年前的“大五架”房屋风貌,留住乡愁。楚雄市紫溪彝村投入9000万元实施古城改造、新村建设等项目,让移民群众享受城市文明与乡村生态的双重红利。数据显示,楚雄市、姚安县、武定县三地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群众在移民产业园内实现就业楚雄州的实践充分表明,移民搬迁安置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合力、产业融合激发活力、机制创新释放潜力,楚雄州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融的新路径。
文旅头条通讯员 杨德祥 张铁山 文
楚雄州搬迁安置办 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