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云南的美好,不只是风景,还有最美的他们。他们用热辣滚烫的言语,展现七彩云南的美;他们用暖心细致的服务,把云南“温度”传递给五湖四海的游人;他们敬业奉献,持续守护“云南旅游”金字招牌,他们就是——云南导游。2025年,文旅头条新闻网继续联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导游协会发现、传递云南文旅正能量,带大家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体验“美好生活在云南”。
五一假期,一封来自游客的感谢信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信中,游客以真挚的笔触讲述了在云南临沧四日游中与导游杨泽恩的温暖相遇,盛赞其“用专业与热忱为旅程注入灵魂”,并称其为“临沧山水间最动人的风景”。这封感谢信不仅让杨泽恩的敬业故事走入公众视野,也让临沧市旅行社“以服务塑品牌”的理念获得广泛赞誉。
“跟随杨导的脚步,仿佛翻开了一部行走的临沧史诗。”感谢信中,游客这样描述杨泽恩的讲解。从佤族创世神话《司岗里》中人类诞生的传说,到茶马古道上马帮铃铛承载的商贸传奇;从傣族泼水节“滴水祝福”的深意,到现代生态茶园“林茶共生”的智慧,杨泽恩以学者般的考据与诗人般的语言,将临沧的历史文化脉络娓娓道来。
“他讲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座城的灵魂。”信中特别提到,杨泽恩始终以“临沧代言人”的姿态,将城市发展脉络融入导游词中。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也表示:“临沧导游让我们看到,临沧的美不仅在山水,更在那些为家乡奋斗的人。他口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对这片土地多了一份敬意。”这种兼具温度与深度的讲解,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共情者”,也让临沧的城市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导游的“双向治愈感”为旅游再添温度
“我成为导游,既是一次偶然的选择,也是一场必然的回归。”杨泽恩的话语里,藏着对家乡的深情。他发现临沧坐拥这绝美的边关自然风光,深厚的民族文化和茶文化,优质的高原农特产品也深受人们喜爱。却因本地专业导游稀缺,让很多游客带着期待而来,却因讲解不深、服务断层,不能更好探索到这里的美,错过了这片土地最动人的细节,让游玩体验感大打折扣。说道这里,杨泽恩坚定道:“作为旅游从业者,我深知导游是连接游客与目的地的桥梁,若这座桥不够稳固,再美的风景也会失色。”
考导游证的过程,让杨泽恩重新以“体验者”的视角理解旅游。当他真正站在景区里,用脚步丈量茶山、用手触摸佤族织锦、用耳朵聆听簇中头人讲述的传说时,突然明白导游的意义绝不是带路,而是文化的翻译者,是把临沧的千年古茶林、布朗族的火塘故事、澜沧江的涛声和边疆各族人民的爱国情怀,翻译成游客能感知的温度与情感的人。
杨泽恩从业9年来始终践行“服务即修行”的理念,其连续五年蝉联客户满意度榜首的佳绩,正是对“把每趟旅程当作作品打磨”精神的注解。导游这份工作自带的“双向治愈感”,成为最吸引杨泽恩的地方,他解释道:“游客会因我的讲解对临沧产生眷恋,而我也在一次次讲述中,愈发读懂临沧的美。”记得有次带团走鲁史古镇,一位七十岁的前辈在古驿站歇脚时,轻轻摸着斑驳的石板说:“原来课本里的马帮铃声,真的有过温度。”她眼里的光让我瞬间眼眶发热。那一刻他确信,导游不仅是景点的宣传者,更是守护人与文化之间最珍贵的共鸣。
从“金牌导游”到“文化使者”:让临沧的文化从深山走向世界
“‘金牌导游’这个称呼,更是一份责任。”在杨泽恩看来,临沧的文化像一片未被过度采摘的古茶园,越深入越能发现它的丰厚。未来,他想以三件“新尝试”,让临沧的文化不仅被看见,更被记住、被热爱:一是打造“可带走的临沧故事”,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发“导游+手作”体验课,以体验式旅游,让游客把“临沧的味道”和“临沧的故事”一起装进行李箱;二是构建“临沧文旅共生圈”,联动本地民宿、茶农、手艺人、边关文化站点,把丰富资源串成线。将导游培养成资源的“编织者”,让游客感受多元文化与边疆风景的交融;三是培养“拿得出手的导游团队”,大力筹备开展面向本地年轻人的“文旅讲师训练营”,提升新一代导游的讲解技巧并挖掘大家与家乡的情感联结,让新一代导游以更多元的方式展现这片土地的美好。
谈及理想的服务状态,杨泽恩用三个词概括:有根、有魂、有温度。“有根”是深扎临沧的文化土壤,让茶文化、佤族文化、边关人文风景成为讲解的核心;“有魂”是用故事激活历史的生命力,比如把冰岛茶的种植史、佤族的迁徙史诗、茶马古道的马帮传奇融入体验;“有温度”则是让每个游客离开时,行李箱里装着茶叶、坚果和咖啡,心里装着牵挂,让临沧的文化从深山走向世界,让每一份“临沧记忆”都值得珍藏。
临沧的山水因人文而灵动,旅途因匠心而温暖。如杨泽恩这般“学者型”“情怀型”导游的涌现,正悄然重塑行业标准,当越来越多临沧导游以专业为笔、以情怀为墨,旅游业的诗与远方,便有了更动人的注脚。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舒琪 实习生 袁旖菲 文
临沧文旅、受访者 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朱正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