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双柏:绿美乡村建设与茶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楚雄州双柏县深植绿色发展理念,以白竹山优质茶资源为依托,以茶为纽带、以旅为引擎,通过“茶文化+茶产业+休闲度假+研学旅游+民俗风情” 的多元融合模式,全力推进绿美乡村建设与茶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这一实践不仅探索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路径,更培育出消费新业态,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美乡村注入强劲动能,勾勒出“村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生态筑基,以绿色基底激活乡村价值

绿色生态是双柏最鲜明的标识,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7.56%。双柏县始终将守护绿水青山作为首要任务,借鉴“千万工程”先进经验,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文化资源,创新构建“生态+文化”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绿美乡村建设不仅美化了乡村风貌,更唤醒了乡村的生态价值,让绿色成为双柏乡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整合资源,优化生态文化体验区建设。依托李方村 “三笙” 非遗宝库,双柏县深度挖掘白竹山片区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全面加强民族文化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3项、州级5项、县级5项,培育传承人35名,并成立老虎笙协会、大锣笙协会各1个。通过打造非遗传习坊和生态文化体验区,开发刺绣、制茶、酿酒等沉浸式非遗体验项目,形成独具特色的 “非遗+生态”品牌。以大锣笙发源地李方村为核心,以民族歌舞、特色餐饮、传统节庆等业态为引领,推动白竹山、李方村成为楚雄州 “非遗体验研学之旅”“民俗风情之旅”“森林康养之旅” 三大精品旅游路线的关键节点。点绿成金,实施茶园景观提质工程。双柏县茶园总面积达9400亩。在白竹山茶园,当地实施 “茶林共生” 改造工程,科学规划片状茶林开发,巧妙套种樱花、梨树等观赏植物。依据植物生长特性与花期规律,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出“茶林共生、人地和谐”的茶文化景观。同时,环湖栈道、茶园观光走廊、观景平台及休息驿站等设施相继落成,形成“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立体景观体系。白竹山茶园由此实现华丽转身,从单一的茶叶种植基地升级为集观赏、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态茶园景区,成为双柏县茶文旅融合发展的闪亮名片。示范引领,打造绿美茶村样板典范。以法脿镇新房子村为试点,双柏县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提升村庄基础设施水平,推进村庄美化、道路改造及茶园景观升级。累计铺设森林青石板步道1100平方米,改造特色民居6500平方米,建成景观护栏450米、观景亭2座、景观花台1650平方米、墙体绘画650平方米,安装路灯44盏,并打造“微花园”“微菜园”等乡愁景观。坚持将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村内成立茶叶协会1个,培育州、县龙头茶企业3家,省级家庭农场2家。全村茶园种植面积达789.3亩,32户农户均拥有茶园,户均面积25.4亩,逐步塑造出“绿美茶村”特色品牌。

茶旅融合,多元业态延伸产业链条

茶叶是双柏县的特色招牌。双柏县充分发挥茶资源优势,将茶文化深度融入旅游业,通过建设生态茶园、开发森林康养产品、举办采茶体验活动等方式,构建“生态+旅游+康养”发展模式,进一步延伸茶产业链条,让小小的“绿叶子”变成致富的“金叶子”,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串珠成链,构建生态茶园观光走廊。以白竹山茶园为核心,双柏县推进白竹山旅游度假区李方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白竹山生态茶园研学产业基地打造及茶园片区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开发白竹山茶园观光步道、采茶体验区和茶文化博物馆,推出李方村-白竹山-茶山里树屋酒店-白竹云涧山居-新房子村等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在采茶体验区,游客可亲身感受摊凉、揉捻、杀青、烘干等制茶工序;茶文化博物馆则通过丰富展品与多媒体展示,全面呈现白竹山从古代茶马古道到现代茶叶种植加工的千年茶文化。此外,借助VR技术还原茶马古道场景,推出“茶园露营+星空观测”特色项目,在茶园中配备完善的露营设施,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借绿生金,开发森林康养特色产品。依托狮子口水库和白竹山森林资源,双柏县建设森林徒步走廊、康养步道和药食同源体验区,发展黄精、重楼、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2000亩,并设置科普展示区与体验区,让游客了解中药材知识并参与采摘加工。积极挖掘乡镇药膳美食文化,探索“中彝医药+文旅”模式,举办“白竹药膳”美食大赛,开发养生美食,形成“药膳+美食”“药膳+康养”发展模式。同时,将茶叶保健功效与温泉理疗相结合,推出“茶疗+温泉”康养产品,如养生茶饮用、茶叶敷疗等,打造特色康养项目。激活非遗,建设制茶研学实践基地。双柏县将农业产业与观光体验有机结合,联动白竹虎芽等5家茶厂,在白竹山丫口茶园建设非遗手工制茶体验区,开设采茶、制茶、茶艺等研学课程。非遗制茶研学基地配备围炉煮茶室、露台、观景台、娱乐室等休闲设施,周边配套30亩茶园及2个茶楼。利用节假日定期开展“亲子研学”项目,涵盖炒茶制茶体验、生态采摘等内容。同时,与楚雄康辉、紫溪旅行社等合作,打造“小小茶农、非遗+古法采茶制茶体验”活动品牌,年接待研学游客超10万人次。

文化赋能,茶文化IP与节庆经济双轮驱动

民族文化是双柏最动人的旋律。双柏县深入挖掘茶文化与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创新举措构建“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茶文化IP与节庆经济协同发力,让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传承创新,打造非遗特色IP。双柏县深度挖掘“老虎笙”“大锣笙”等非遗资源,设计推出一系列“三笙”主题文创产品,涵盖文具、饰品、家居用品等,如“老虎笙”书签、“大锣笙”图案丝巾、“三笙”主题陶瓷摆件等。依托三尖白竹山茶叶有限公司,盘活闲置管护点,打造绿茶庄园毕摩文化体验馆,设立毕摩三笙文化展示厅、民族乐器体验厅、彝医药研学厅、茶艺茶道厅、彝绣展示角、药膳体验店“四厅一角一店”,收藏传统制茶器具、陶瓷茶具、农耕用具等文物,实现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以节聚势,举办茶文化主题节庆。依托白竹山万亩优质茶园,双柏县举办“白竹山茶文化节”“开茶节”等节庆活动,整合生态茶园、茶业基地、闲置茶园管护点等资源,打造高山露营基地、茶园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等文旅胜地。活动不仅保留传统的茶叶展销、茶艺表演环节,还结合短视频直播推广茶旅品牌,邀请网红达人参与直播,向全国展示双柏茶文化、产品与旅游资源。活动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茶叶销售额超千万元,大幅提升茶旅品牌知名度。创意赋能,开发茶旅文创特色产品。双柏县以“茶+N”为理念,联合法脿镇商会、酒店餐饮业协会、茶叶协会及规模茶企,对接市场需求,推出“茶+艺术”“茶+音乐”等多元融合产品。开发“白竹仙子”等系列特色茶业菜品、茶餐,推出茶酒融合产品,打造“白竹山泉”品牌,开发“茶”主题文创产品并建设手工制作体验区,推出茶香皂、“茶”绣、茶具等文创商品,提升文化附加值,为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联农带农,构建“政府+企业+茶农”协同机制

白竹山作为双柏县茶叶产业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载体,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通过创新“532”联农带农机制,探索出一条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乡村建设成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创新模式,推行“合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双柏县秉持“国企引领、社会参与、镇村共治、利益共享”原则,成立法脿镇茶业协会、李方村旅游合作社,全面摸排整合白竹山片区18家茶企、8243亩茶园、185个厂房及297套设备。创新推行“532”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小茶企/农户以土地、茶园、厂房及设备入股,村集体负责联结生产与销售环节,合资公司负责种苗繁育、资金筹措、技术指导与包装销售。茶叶销售收入按农户50%、村集体30%、合资公司20%的比例分配,实现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培育主体,强化茶旅企业就业带动效能。双柏县培育锣笙湖半山酒店、雨龙寨等一批精品民宿和农家乐,推出自然教育、茶研学等茶旅融合产品,将传统茶园升级为新型茶产业链。开发民宿管家、导游等岗位,带动40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年支付劳务费超600万元。依托“虎笙节”“火把节”等民族节庆,举办农特“山货”展销、品茶采风等系列活动,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共建共享,完善村企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双柏县通过“企业包村、村民入股”模式,推进法脿狮湖大酒店、狮子口水库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企业负责投资运营,村民以资金或劳动力入股。通过“垂钓赛事+农耕节庆+康养度假”全季运营,打造“春观花、夏垂钓、秋丰收、冬民俗”四季消费场景。项目建成后,村集体按投资比例分红,年增收超200万元,实现村企共赢。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包瑜  孙净蓉 文/图

责编 李舒琪

校对 张楠

审核 于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