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中腹地的哀牢山脉深处,双柏——这片被虎啸声唤醒的秘境,不仅是虎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守护着火把节古老血脉的“秘境净土”。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当夜幕低垂,星火点燃,双柏的群山便沸腾起来,彝家儿女以跃动的舞步叩击大地,用熊熊篝火对话苍穹,他们点燃的不仅是火把,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薪火。
相传,在远古的虎乡,火种是虎神的慷慨馈赠,是生命延续的神圣符号。《查姆》史诗中的神话,更将火把节与民族起源紧密相连——在洪水灭世后,正是依靠先祖智慧保存的火种,人们得以重建家园。这古老的记忆,是双柏火把节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从未熄灭。
李方村毕摩世代诵唱的《火把经》,记载着“送火神”“请地母”等十二道古礼,是火把节的仪式教科书,在祭火的庆典中和谐共生,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延续模式,让古老的节日在当代焕发鲜活魅力。
在双柏,火把节不仅是烈焰的狂欢,更是流淌着虎魂与“三笙”血脉的文化圣典。老虎笙演绎创世传奇,舞者身披草衣,脸绘虎纹,化身传说中的“创世英雄”,在篝火映照下,完整演绎着彝族《查姆》史诗中的美丽神话。
大锣笙如虎啸震谷,头戴威严虎头面具、腰系百鸟羽饰的舞者,模仿虎啸山林之姿,刚劲有力的步伐踏响大地,这是对力量的致敬,是火把节庄严序幕的启幕。
小豹子笙跃动新生,孩童们模仿小豹的灵动机敏,穿梭跳跃于火光之间,不仅是生命活力的欢歌,更是文化血脉在新生代中的悄然浸润,象征着民族文化不断传承的希望。
这个夏天,让我们相约哀牢深处,亲历“钻木取火”的激动时刻,感悟“虎化万物”的宏大哲思,聆听“左眼化日右眼化月”的创世诗篇,触摸“千年历史”的文化脉动。
就现在,来双柏,在火光的跃动中,共同见证并参与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传奇;在炽烈的火光中,一起感受“火”的炽热传承。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崔剑龙 文/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