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珞珈职航之青樱计划”赴云南普洱实践队走进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探访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这块镌刻着26个民族代表签名的石碑,如同历史的坐标,将实践队员们带回1951年那个载入史册的元旦——普洱专区各族代表剽牛盟誓,以血为盟立下“一心一德跟党走”的铮铮誓言。
(实践队在民族团结园前合影)
溯源:一段血与火淬炼的誓言
矗立在宁洱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并非冰冷的石刻,而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史诗。在讲解员深情而详尽的讲述中,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在此召开,普洱专区26个民族的代表与地方党政军领导人,现场剽牛、喝咒水,立下誓词碑。
(实践队员聆听民族团结誓词故事讲解)
“剽牛盟誓”的庄严承诺:代表们按照佤族传统习俗,举行了隆重的“剽牛”仪式。当剽牛成功,被视为吉祥的征兆时,全场沸腾。代表们歃血为盟,共同盟誓:“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勒石为碑,永志不忘:为了将这份誓言世代相传,1951年元旦,代表们亲手立下了这块象征着民族团结坚如磐石的纪念碑,各族代表共48人在民族团结誓词下用汉文、傣文、拉祜文签上自己的名字。
(实践队员参观民族团结纪念馆)
瞻仰:触摸历史的温度
站在庄严肃穆的誓词碑前,实践队员们屏息凝视。碑体虽历经风雨,但那份“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誓言依然清晰有力,每一个签名都仿佛诉说着当年那份滚烫的赤诚与坚定的决心。指尖轻触碑身,队员们感受到的是跨越时空的热血与信念。大家仔细聆听讲解,了解每一位签名代表背后的故事,理解在那样一个百废待兴、边疆不稳的年代,这份“民族团结公约”所蕴含的划时代意义。
(实践队参观民族团结誓词纪念碑)
民族团结誓词碑,不仅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一盏照亮未来的明灯。它提醒着后来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武汉大学“珞珈职航之青樱计划”赴云南普洱实践队的这次实践,是一次寻根之旅、铸魂之旅、明志之旅。队员们将带着这份精神火种,继续书写新时代青年对民族团结的承诺。
文旅头条通讯员 谢子涵 文
刘蔼明 李培喜 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杨燕婷
审核 李元
终审 杨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