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怒江大峡谷的青山绿水间,福贡县石月亮社区作为全县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正以蓬勃的发展姿态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里居住着来自马吉乡、石月亮乡15个村(组)的650户2550名搬迁群众。近年来,社区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通过一系列举措,全力打造“一村一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让搬迁群众“搬”出幸福新生活。
深耕特色产业,搭建就近就业 “新平台”
石月亮社区自然资源禀赋,构建起以草果、玉米、白芸豆等传统作物为基础,重楼、黄精等中药材为特色的立体种植体系。通过 “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 的发展模式,推动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社区群众共种植草果4800亩、玉米、白芸豆等粮食作物1000亩、重楼、黄精等中药材600亩;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筑牢根基,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 “金色引擎”。
社区积极探索资源整合新路径,引进山泉代理、厂房出租、服装加工合作社等项目,搭建起群众家门口的就业平台。“在这里上班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今年4月,通过党建引领+合作社+公益岗与金满服装加工合作的服装厂由云南能投投资建成,带动脱贫户和附近群众67人就地就业,月收入2000余元,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归属感,为社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石月亮社区第一书记谢皆锋表示,石月亮社区将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十小创业”工作,主动谋求发展。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不断培养社区居民的内生动力,提升自主发展的技能和素养,让群众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实现致富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聚焦民生服务,织密幸福生活 “保障网”
“一老一小”是推进“百千万工程”、提升群众生活的关键环节。石月亮社区始终将 “一老一小” 服务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打造社区幸福院、老年学堂、亚哈巴学堂等服务阵地。通过“壹月壹餐” 活动架起邻里沟通桥梁,凝聚爱心力量。在每月一次的活动中,老人们围坐一堂共享佳肴,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温暖,有效丰富了 “一老一小” 的生活,增强了社区居民间的情感联系,让关爱与温情在一次次活动中传递,为和谐社区建设增添绚丽色彩。
老年学堂为社区老年群众提供双语学习、民族特色手工艺制作、唱歌、民族舞蹈和生活技能培训等活动,让老年群众老有所颐、老有所为,在提升长者生活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社区凝聚力。“为了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的关怀,我们全年组织开展暖心慰问活动60余次,发放生活物资300余件,同时解决社区居民用水用电和基础设施维护等问题187件,尽力的为大家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谢皆锋说。
为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守护社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社区“亚哈巴”托管课堂秉持用心关爱儿童、赋能助力成长的理念,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为社区留守、困境孩子们打造一个包容、开放、友好的社区学习和成长环境。
汇聚烟火气息 打造社区发展“新名片”
为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社区通过优化经营服务、自主创业增收和拓展市场潜能,积极发的群众发展“十小创业”。社区对所有商铺、摊点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了解经营种类、规模、人员等基本信息,在社区农贸市场建设了商铺、摊位,统筹规划了摊贩经营区。社区通过源头货源组织采购、周二赶集、创业小额无息贷款、铺面租金减免、就业培训等一系列措施,鼓励搬迁群众自主 创业致富。现如今,社区集市“烟火气”十足,一些搬迁户在“家门口”经营商铺或摆摊经营,日子逐渐红火起来。每天清晨,一家家商铺陆续开门营业,摊主们也陆续出摊,社区集市“人气”开始旺起来。
从深山到社区,石月亮社区的变迁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如今,社区内配备了完善的配套设施,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车,社区内还有充满乡土气息的“微菜园”,文娱活动精彩不断,居民们享受着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郭明鉴 文/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于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