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电影《翠湖》剧组走进云南民族博物馆“不熄的火塘”学术交流平台,展开了一场以“本土光影讲好‘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电影《翠湖》影视人类学解读与博物馆场域对话”为主题的学术交流。
电影《翠湖》由云南本土团队打造,在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最佳影片奖,作为我国唯一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该项殊荣高度肯定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也让世界透过云南人的眼睛,认识层次丰富的云南。
云南民族博物馆致力于挖掘、保护与传播多元民族文化的深层价值,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特邀电影《翠湖》剧组成员导演/编剧卞灼、总制片人张洁、主演李振平和影评人木卫二,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本土光影如何讲好云南故事,活动吸引了民族文化研究者、人类学者、高校教师、策展人、文旅从业者、媒体和社会公众参与。
翠湖是理解昆明“慢生活”的第一现场,为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提供了历史纵深与生活质感。翠湖作为昆明城市文脉的起源地和昆明市中心观光点,周边聚集了众多文物保护单位,连接着近代护国运动、西南联大精神的完整文化链条,承载着“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的厚重底蕴。经历生态修复后,翠湖已成为昆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心脏”,现为“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Citywalk热门景点和文化创新策源地。
电影《翠湖》构建了云南“地方性”的文化叙事,使翠湖从地理实体升华为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家园。《翠湖》以家族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家住昆明翠湖畔的丧偶老人在尝试新恋情遭女儿反对后,通过调解家庭矛盾重建亲情纽带的过程,展现当代中国家庭三代人的情感裂痕和重构家庭纽带的故事。翠湖作为主要取景点承担了场景叙事的功能,如家庭矛盾爆发地在梧桐道、代际和解场所在讲武堂,电影中,翠湖既是“家”的象征,也是昆明人身份认同的地理标志。
此外,《翠湖》突破了传统云南影像的同质化表达,探索了讲好云南故事的创新模式。电影用市井日常替代景观符号,用老旧小区和翠湖边的广场舞,填补了“现代云南”的影像空白,使云南从风景明信片转变为现代都市烟火。同时,《翠湖》主创团队全员本土化,重塑了知识生产的主体。剧组全云南班底的创作模式,从导演、演员到美术团队,形成了从内容到人才深度在地化,实现文化持有者对表述权的掌握。影片采用本土声音元素作为叙事主体,昆明方言与普通话混杂的对白,精准还原数百年来移民城市的语言生态,把各色方言熔炼成混杂的乡音。
总体而言,《翠湖》“去情节中心化”的叙事策略,以“静观”对抗煽情,克制而真实的表达方式,引发了观众广泛共鸣,使作品获得接地气的真实质感。《翠湖》艺术上的成功是一次云南文化实力的有效输出,助推云南从“外景地”到“策源地”的产业升级,为云南影视产业争取到了宝贵的关注度与政策支持的呼声,也为云南乃至全国的小成本电影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学术交流前,《翠湖》剧组还参观了云南民族文化宫“中华文化认同主题展”,“语通文同”“生活互融”“艺文会通”等板块系统呈现了云南各民族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文化交融历程。剧组深入考察了云南民族服饰、饮食、建筑等物质文化,为下一部作品提供丰富的视觉人类学档案,同时也思考了电影创作如何通过微观叙事折射宏观的民族文化认同,正如各民族服饰纹样既保持个性又共享审美范式,优秀的影像作品在个性表达中也传递着共通的文明价值,成为影像人类学田野课的一次生动实践。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奥 通讯员 张静红 文
《翠湖》剧组 云南民族博物馆 供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