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彝绣产业:绣出民族团结花 共筑民族复兴梦

楚雄彝族服饰,这一承载着18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正以丝线为纽带,编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动人图景。云南省楚雄州以人才为笔、产业为卷,让彝绣在传承中创新、在交融中绽放,不仅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跨越,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写下生动注脚。

一针一线连民心,共绘繁荣发展同心圆

从2022年8亿元到2024年11.3亿元的产值跃升,从538户到2233户的经营主体扩容,楚雄彝绣的每一组数据增长,都印刻着各民族携手奋进的足迹。6万名绣娘中,汉族、彝族、白族等多民族姐妹围坐绣架旁,用巧手绣出人均年增收2万至4万元的幸福生活;2000多名残疾人在彝绣车间找到人生价值,在共同劳动中感受“大家庭”的温暖。这不仅是富民产业的崛起,更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当不同民族的手在丝线间交叠,绣出的不仅是精美的纹样,更是心手相牵的民族情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同心共育人才林,夯实团结奋斗硬支撑

楚雄州深知,人才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更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通过构建“专班牵头、政策筑基、多方联动”的保障机制,《彝族服饰保护条例》等“1+1+N”政策体系为各民族人才搭建起成长舞台。全国首个彝绣现代产业学院里,彝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汉族设计人才同窗研学;13个国家级、省级非遗工作站中,各民族手艺人相互切磋技艺;丁兰英等各民族优秀人才荣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等称号,成为带动各族群众共同进步的标杆。年培训超1万人次的绣娘队伍中,“汉族学针法、彝族传纹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在技能传承中增进了解,在共同成长中凝聚共识,让“共同团结奋斗”的理念深植人心。

搭台架桥促交融,共筑共有精神家园

从巴黎时装周上35套彝绣服饰惊艳亮相,到“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16.2亿次的曝光量;从沪滇、闽滇文化协作的深度联动,到与意大利等国企业的合作共赢,楚雄彝绣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更在交流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数字化产业园里,各民族绣娘通过线上平台共享订单、共学技艺;“彝绣贷”“彝绣保”等举措凝聚金融、物流等各界力量,让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的资源在产业链上交融汇聚。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平台搭建起文明互鉴之桥,当“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楚雄彝绣秀”传遍全国,彝绣已不再是单一民族的文化符号,而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璀璨明珠,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楚雄彝绣的蜕变,是一曲用丝线奏响的民族团结进步赞歌。它以产业发展为基,让各民族在共同富裕中凝聚向心力;以文化传承为魂,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添光彩;以人才共育为要,让“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愿景在指尖流转、在心中生根。这朵绽放在云岭大地上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用最细腻的针脚,绣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根基,绣出各民族携手走向未来的美好明天。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文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