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农村垃圾治理是关键一笔,关乎生态环境、乡村风貌与民生福祉。楚雄州双柏县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监管、群众参与和市场化运作原则,通过构建“六个机制”,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成功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难题,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和处理率达100%,村庄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9.98%,连续三年在全州考核中位居榜首。
政府主导聚合力 多元协同促共治
双柏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农村垃圾整治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双柏县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财政投入占比不低于年度公共预算的15%。自2021年以来,已投入资金7480多万元,实现项目建设全覆盖,全县8个乡镇85个行政村1595个村民小组均纳入治理范围。
在运作模式上,双柏县大胆创新,推动农村环卫保洁“作业”与“管理”分离,县城由专业公司管理,石咢嘉、大庄等乡镇引进专业环卫保洁公司,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其中,石咢嘉镇通过“承租企业服务覆盖”模式,分类收取垃圾费,覆盖35个村民小组1546户住户。同时,坚持党建引领,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和“积分超市”兑换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以大庄镇为例,2024年组织干部群众500多人次参与垃圾治理,清除裸露垃圾1325吨、建筑垃圾1029吨,形成了干部群众齐参与的良好治理格局。
源头分类抓减量 绿色生活渐普及
为减少垃圾外运量,双柏县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垃圾就近分类、源头减量试点,创新实施“两次四分法”分类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在试点村设置分类垃圾桶,安排专人指导,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制度,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部分村组利用“积分超市”促进垃圾分类,每年减少外运生活垃圾处理量5000多吨。目前,全县各乡镇、村组已配置垃圾桶(箱)4802只。
在二次分拣环节,双柏县加强农村环卫保洁队伍建设,全县配备1595名人居环境保洁员,由保洁员对农户分拣后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提高垃圾回收率,集中处理有害垃圾。其中,石咢嘉镇通过村级保洁员精细化分拣,年回收废塑料60多吨、废金属20多吨;安龙堡乡集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年回收塑料和废金属达20多吨。此外,双柏县大力倡导源头减量,鼓励干部群众养成卫生、健康生活方式,实现资源二次利用。妥甸镇马龙河仓储物流中心通过冷库分拣技术,减少果蔬损耗30%,年节约包装成本20多万元;大庄镇花卉产业项目通过生产资源二次利用,节约资金50多万元。
设施建设强根基 分类施策提质效
双柏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建管并重、统筹推进”原则,加快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中心镇,整合项目资金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已建成7座集镇生活垃圾处理厂,日处理生活垃圾规模达64吨,年处理集镇生活垃圾3800多吨。2024年,石咢嘉镇集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达5吨,年处理1800吨;独田乡集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达0.7吨,年处理260多吨。
针对村组分散、交通不便的特点,双柏县采取多元化处理方式。集镇周边村组、主干道区域,由压缩式垃圾清运车收集垃圾,统一清运到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处理,形成“户扫组收村转镇消”的全链条垃圾处理体系。石咢嘉镇通过在公路沿线配置垃圾桶,有效改善了村组环境。全县已配备1吨以上垃圾收运车12辆,其它垃圾清运车36辆,日清运垃圾处理量达212.9吨。对于偏远地区,建立联村处理站点、建设焚烧房,实现垃圾就近就地处理。安龙堡乡说全村生活垃圾处理点年处理生活垃圾20多吨,处理成本降低40%,惠及56个自然村。目前,全县已建设7个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规模达12.5吨,建设垃圾房(池)2040个,基本实现村民小组全覆盖。
资源利用重循环 无害处置守生态
双柏县构建“分类减量—就地利用—集中处置”三级路径,加强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源头减量化方面,根据农村垃圾特点制定分类处理办法:农村易腐垃圾、农业废弃物就地堆肥还田,灰渣、建筑垃圾铺路填坑或就近填埋,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垃圾单独收集处理。爱尼山、石咢嘉等乡镇通过源头减量化处理,集镇生活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量降低1-3吨。
在无害化处理上,双柏县规范农村垃圾收运体系,有毒有害生活垃圾集中回收处理,农业易腐垃圾通过堆肥点和沼气处理,减少土壤污染。法脿镇建立有害垃圾暂存点14个,配备专用运输车辆3台,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全县年处理农药瓶5.2万个、电池1.3吨,建立堆肥点821个,建成农村沼气3886个。同时,建立县、乡、村三级回收网格,开展可回收垃圾变现工作。全县已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站、点)30多家,年分拣回收废品3700多吨,实现收入达970多万元。其中,双柏县鑫燚废品综合利用回收站年最多回收各类废旧物资达1500多吨,实现收入300多万元。
多元保障固长效 管护并举护成果
双柏县强化制度机制建立,完善投融资体系,形成“财政补贴+村集体出资+村民付费+社会资本”多元筹资模式。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班,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将农村垃圾治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与州国投合作,采用PPP模式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大庄、大麦地镇向上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和垃圾转运设施。
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机制,8个乡镇全部建立收费制度,2024年共收取集镇、村组垃圾费170.01万元。石咢嘉镇新树村委会积极收取垃圾费,2024年达8.46万元。同时,整合县镇村组资金,开发农村公益岗,保障农村保洁员全覆盖。部分乡镇村组利用集体资源收入建设垃圾设施,乡贤和外出人士捐赠物资,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庄镇大庄社区杨治河村民小组整合资金、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垃圾焚烧炉,实现垃圾就近处理。2024年,全县农村垃圾治理投入资金达180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620万元,村集体资金投入386万元,社会资本投入达800多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500多人次。
在设施管护上,明确管护主体,采取县级抽查、乡镇检查和运行责任主体自查等方式,建立管护台账,定期检修设备,及时修复破损设施。妥甸镇、安龙堡乡通过“门前三包”制度,动员村民参与日常管护,年节约维护成本达100多万元;双柏县本宽水务有限公司定期维护、检修垃圾处理设施,节省运营成本150多万元。
监督评估动态调 精准优化提效能
双柏县成立评估小组,建立“政府督查+群众评议+监督评估”的多维考评体系,推动农村垃圾处理工作长效化、制度化。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纳入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年度绩效考核,实行考核和督查结合,对治理成效显著的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通报约谈。2024年,对2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排名末位的乡镇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建立动态评议机制,根据垃圾处理效率、设施设备运行状况、资金使用效益和村民满意度等建立监督评估指标体系,定期走访调查、实地踏勘,收集村民满意度。相关部门每月定期检查,每季度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2024年,县主要领导调研2次,县人大、政协调研督导3次,行业部门督促指导15次,提出并整改问题意见建议12个。
针对监督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法脿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因设备老化,通过争取项目资金420多万元进行重新提升改造建设。同时,积极组织县乡村组干部学习先进经验做法,鼓励各乡镇、村组创新工作方法,对成效显著的创新举措进行宣传推广。石咢嘉镇利用“一镇两治三步走”抓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经验做法在县内得到广泛学习应用。
楚雄州双柏县通过构建“六个机制”,在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未来,双柏县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治理机制,持续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而不懈努力。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文
双柏县融媒体中心 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