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精品咖啡如何带领中国走向国际?咖啡嘉年华行业智囊建言献策

8月16日,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圆桌会议在昆明汇聚行业智囊。云南省农业系统资深专家周开联、海南咖啡行业协会秘书长符长明、普洱咖啡推荐官刘海峰以及北京咖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熊健妃,围绕“云南精品咖啡如何带领中国走向国际”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产业升级绘制清晰路径。

政策赋能

云南咖啡换道超车

作为产业核心推动者,周开联回顾了云南咖啡成功转型的四大关键引擎。一是赛道转换,从商业咖啡转向精品赛道;二是资金强援,成功争取国家部委三年1.5亿元产业发展资金,省级配套“咖6条”政策,每年投入数千万真金白银;三是支点突破,实现品质、豆价、咖农收入“三提升”;四是体系构建,打造覆盖区划、政策、品种推荐、庄园建设的精品战略体系。

面向“三年行动方案”和“十五五规划”周开联建议坚守精品路线,摒弃低端品种,剑指“世界著名精品咖啡产区”。针对加工企业和生豆贸易企业原料需求,指明四大全球路径:一是全球采购,从巴西(183 家企业获准入华)、非洲(零关税)、越南、印尼等产国进口。二是鼓励企业到海外建基地,尤其是到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建原料基地。三是提升通关便利,协调部门优化进出口通关,支持企业进保税区做精深加工后出口;四是建议企业创新,针对不同精品豆加工出差异化风味产品,适配精品时代需求。

“下一步重点工作,要推广优质品种,结合云南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打造‘世界级极致风味咖啡豆’,同时,大力推动卓越杯赛事,争取将其定为云南核心咖啡赛事,助力云南咖啡走向国际。”他强调说。

合力破局

中国咖啡的“南南”共振

符长明回顾了中国咖啡联盟推动云南咖啡10年工作的成果,一是坚守核心,以“云南咖啡”为唯一比赛用豆,举办中国咖啡冲煮大赛,为国内首创;二是扩大参与,覆盖6000-7000名选手,用专业技艺展现云南咖啡优质风味,邀请近2000名中外评委,按国际规则测评,筛选咖啡工匠与优质庄园;三是广泛传播,赛事覆盖全国32省207城,让更多人知晓“云南是中国最大咖啡产区,且有好咖啡”;四是赋能企业/庄园,带动100多个庄园参展,通过评委点评“边学边改”,提升精品品质。

他从海南咖啡产业的优势和亮点,提出了与云南咖啡合作两个空间。他说,海南咖啡定位清晰,是中国最大的罗布斯塔产区,有着120多年悠久历史,且受南洋咖啡文化影响深。在产业升级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优化品种、加工工艺,罗布斯塔咖啡呈现花香、热带水果、巧克力风味。在赛事成绩上,虹桥品会国际赛中,海南罗豆连续2年获罗豆类第一,此外,还举办了2届罗布斯塔咖啡深度大赛,大大激发了咖农积极性。在政策红利方面,海南自贸港封关后,企业/个人所得税仅收取15%,适合咖啡加工、出口。在滇琼合作方面,他建议说道,一是产品融合,云南阿拉比卡与海南罗布斯塔搭配,适配“不喜酸、爱浓味”的消费群体;二是打造“南南咖啡”(云南、海南),联合两大产区,助力中国咖啡在国际立足。

普洱“咖旅融合”爆火背后

云南咖啡产业的破局之道

普洱咖啡推荐官刘海峰表示,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特色文旅发展路径。普洱,这座位于云南的城市,凭借咖啡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功“出圈”,成为文旅界的热门话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重指出,要“培育壮大旅游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普洱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政策机遇,将“咖旅融合”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乘势而上,开启了文旅发展的新篇章。

为推动“咖旅融合”,普洱加快建设旅游城市,致力于打造国际生态旅游胜地。围绕“绝版普洱、香遇世界”的城市品牌,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从咖啡种植的标准化推广,到精深加工企业的培育,再到市场的拓展,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布局,为咖啡产业的升级与“咖旅融合”的发展筑牢根基。

短短几年,普洱的咖啡庄园实现了令人惊叹的蜕变,从交通、硬件设施相对初级的状态,跃升为“国际知名标杆”。曾经道路崎岖、设施简陋的庄园,如今已被宽敞平坦的道路环绕,交通十分便利。庄园内部,现代化的咖啡加工车间高效运转,展示着先进的加工工艺;舒适宜人的游客接待中心,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独具特色的咖啡文化展示区,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展示,让游客深入了解咖啡文化的内涵。这些升级后的庄园,已成为普洱“咖旅融合”的核心吸引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咖啡文化,享受田园风光。

当咖啡与文旅相互碰撞,奇妙的化学反应就此发生。普洱的咖啡庄园巧妙地将咖啡文化与自然风光、民族特色相融合,为游客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左手咖啡、右手茶”的独特生活方式,这不仅带动了庄园主收益的显著增长,也让普洱成为云南旅游的新亮点,让世界认识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面对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现状,刘海峰建议,云南应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各产区应围绕“特色化、精品化”打造主题,避免同质化竞争。持续深耕“庄园经济+文旅融合”模式,深入挖掘咖啡文化内涵,讲好云南咖啡故事。通过打造特色咖啡庄园、开发咖啡文化体验项目、推出咖啡主题旅游线路等方式,让游客全方位、深入地了解云南咖啡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云南咖啡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消费认可飙升

中国标准呼之欲出

熊健妃从消费与赛事端观察到关键转折。在消费端认可提升方面,过去云南咖啡挂在菜单上“点单率低”,顾客反馈消极。现在云南红酒日晒豆在杯测会获第一名,与巴拿马瑰夏同场竞技时“风味受青睐”,消费者接受度显著提高。在赛事端品质突破方面,国内赛事上中国咖啡联盟冲煮赛要求前6名用云南咖啡豆,去年冠军豆(云南产)有“清晰茉莉花香、甜橙风味”。国际赛事上作为 CoE首届评审,品鉴144支云南豆,国内评委打分达90-93分。

她表示,当前需先以“国际标准”为共同语言,待云南咖啡风味“比肩甚至超越”巴拿马瑰夏后,再推动“东亚口味标准”落地高度认可,建议云南咖啡产业应继续以赛事(如 COE、国内冲煮赛)为载体,助力云南咖啡品质提升与国际认可。

来源 都市时报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