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玉溪丨一碗鳝鱼米线里的坚守:玉溪老字号新兴饭店的晨光故事

清晨五点半,玉溪的街道还浸在朦胧的睡意里,新兴饭店的后厨已经亮起了灯。不锈钢操作台泛着冷光,几位师傅围着竹筐麻利地分拣鳝鱼,剪刀开合的脆响在安静的晨雾中格外清晰——这里的一天,从与时间的赛跑开始。

“7点前必须把所有料配好,差一分钟都不行。”负责备料的师傅边说边将处理干净的鳝鱼码进瓷盆,盆里的姜丝、蒜末早已按精确比例备好。作为玉溪人从小吃到大的老字号,新兴饭店的鳝鱼米线藏着个铁规矩:每天早上7点准时开门,而炒鳝鱼的火候,必须卡在用餐前的最后一刻。

六点五十分,后厨的大铁锅被烧得通红。师傅舀起一勺本地菜籽油,油花滋滋炸开时,整盆鳝鱼带着姜丝轰然入锅。铁铲与铁锅碰撞的“哐当”声里,鳝鱼的鲜嫩在高温中瞬间锁鲜,再淋上秘制的酱汁翻炒,浓郁的香气顺着排气扇飘出店门,引得早起的食客在门口排起了队。

“七点前炒好的鳝鱼,放久了会变味。”掌勺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手里的动作丝毫没停,“老主顾都知道,就得是刚出锅的鳝鱼浇在热米线上,那股子鲜劲才叫地道。”七点整,第一碗鳝鱼米线递到食客手中,鳝鱼段滑嫩弹牙,米线吸足了汤汁,胡椒的微辣混着蒜香在舌尖散开,正是玉溪人记忆里的味道。

不到上午十点,后厨的米线筐已经空了大半。“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一千多斤米线。”负责端面的师傅笑着说,筐里的米线都是本地作坊凌晨送来的,粗细均匀,煮出来筋道不坨。从穿校服的学生到拄着拐杖的老人,食客们捧着碗坐在长条凳上,吸溜声此起彼伏。

有熟客自带搪瓷碗来打包,说要给家里老伴带一份,“他们家的鳝鱼炖得特别透,老人牙口不好也能吃。”后厨的砂锅里,确实炖着另一批鳝鱼,小火慢煨让肉质更酥烂,汤汁浓稠得能挂在勺上,这是专门为偏爱软糯口感的食客准备的。

操作间里,几位师傅的动作默契得像排练过千百遍。有人从二十岁进店,如今鬓角已染霜,切鳝鱼的手势却比年轻时更稳。“干了快三十年,闭着眼睛都知道料放多少。”一位师傅说,店里的配方没变过,甚至连盛米线的粗瓷碗,都还是当年的款式。

他们记得老掌柜说过的话:“做吃食就是做良心,少一勺盐、晚一分钟,食客嘴里尝得出来。”如今,年轻的学徒跟着学炒料,师傅们总会盯着计时器,7点前备好料的规矩,像接力棒一样传了下来。

正午时分,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新兴饭店”的老牌匾上,光影里藏着几十年的烟火气。最后一勺鳝鱼浇在米线上,师傅们终于歇了口气,看着空了的米线筐,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对他们来说,这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米线,不仅是营生,更是玉溪人舌尖上的乡愁,是老字号写给时光的情书。

文旅头条通讯员 袁润 文

李冉 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杨燕婷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