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双柏:党建领航治交通 全民携手助振兴

近年来,楚雄州双柏县以“治堵、治乱、治损、治脏、治景”“五治攻坚”为总抓手,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群众主体激活力,全面打响交通沿线综合整治“攻坚战”,推动县域道路从“脏乱差”向“洁净美”蝶变,为乡村振兴筑牢交通基石,让群众出行更安全、更舒心。

党建引领,奏响“全民共治”协奏曲

双柏县坚持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构建“党委统筹、支部推进、党员带头、群众响应”的全域治理格局,推动整治工作从“政府独角戏”变为“全民大合唱”。

构建“三级责任链”,激活治理动能。将整治工作纳入县委重点任务,建立“县级党委统筹—乡镇部门支部推进—党员包联到村”责任体系,明确9项重点任务和29家单位职责。县级成立专项工作专班,乡镇依托“主题党日”组织党员每周开展整治,村(社区)推行“党员包片联户”,1.2万份倡议书覆盖95%沿线住户,带动1.4万余人次群众参与。

推动“多网融合”,破解治理难题。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土地、设施、人力资源:划定公路沿线50米为“环境整治重点区”,规划150个垃圾转运点、48.95公里绿化补植区;整合公安监控、住建环卫、环保监测设备“并网运行”,实现数据实时共享;统筹村组干部、养护工人等队伍“跨岗协作”,打通“巡查—上报—处置”全流程。

深化“路长+会商”机制,凝聚协作合力。每条公路明确“总路长+分路长+路段长”三级管理,29家成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现场“派单、督单、销单”,高效解决24个跨部门难点问题,实现“问题不上交、矛盾不推诿”。

群众主体,激活“自治共建”源动力

双柏县始终坚持“治理为了群众、治理依靠群众”,通过队伍共建、环境共治、机制共立,让群众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

“三队联动”建强自治队伍。整合人居环境整治、森林防火巡查、创文创卫宣传三支队伍,组建136支“交通沿线综合整治志愿队”,配套“村民护路队”,通过“随手拍”APP实时上报问题,121件问题处置率100%,群众主动清理垃圾点2134处、劝导违规行为50余起。

“三大工程”实现全域整治。推进“路面净化”,投入8587人次、120辆次清运车,清理2134处堆积物、清运垃圾1117.36吨,拆除违法广告牌288块;实施“边坡修复”,采用生态绿化与工程加固结合方式,修复边坡46.48公里;开展“标志标识翻新”,拆除危损建筑1978平方米,打造2000平方米融入虎文化、绿孔雀元素的文化墙,让公路成为“网红打卡路”。

“三大体系”筑牢长效根基。建立资金联动体系,投入150.31万元整治资金,设立“以奖代补”激励池;完善考核衔接体系,将整治成效纳入乡村振兴人居环境考核,与项目申报挂钩;构建法治保障体系,依据《云南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查处违法行为78起,开展20场普法宣传,覆盖群众5000余人。

成效凸显,铺就“美富同频”幸福路

如今的双柏县交通沿线,不仅“颜值”飙升,更让群众收获满满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路域环境实现“三无一规范”。推广垃圾分类模式,群众分类准确率从30%提至85%;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安装10套扬尘在线监测设备,路面扬尘浓度下降40%,实现“路面无积尘、边坡无杂物、河道无漂浮物”。

生态景观打造“车行画中”廊道。实施“绿化镶边+景观提质”工程,种植香樟、樱花等8万余株乔木灌木,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立体绿化带,建成3处“微景观”休憩点,串联查姆湖、白竹山等景区,形成“美丽公路+”生态画卷。

民生经济迎来“双向提升”。修复破损路面40公里、整治隐患524处,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35%;增设200盏路灯、10处休憩节点、“司机驿站”,惠及2万余名群众;串联沿线旅游资源与特色农业,打造“农旅融合”风情线,加速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互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下一步,双柏县将持续深化交通沿线综合整治,在点上求突破、在面上促提升、在源头上抓治理、在机制上保长效,不断提升路网“颜值”与“品质”,让美丽公路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幸福路”。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文/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于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