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课的核心不是灌输理论,而是像播种子一样,在孩子心里种下爱与善的萌芽。”谈及小学思政教育的独特性,安宁市鸣矣河小学校长朱娅莉的话语中满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在思政教育备受关注的当下,这所乡村小学如何立足学生认知特点打造特色思政课堂?又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话朱娅莉校长,探寻其背后的教育实践与思考。
差异化启蒙:让思政课“看得见、摸得着”
当被问及小学与中学、大学思政课的最大差异时,朱娅莉校长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小学阶段的核心是‘启蒙’,重点落在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而非系统的理论讲解。”在她看来,小学生的思维以具象认知为主,抽象的“爱国”“诚信”等概念,必须转化为他们熟悉的场景才能真正入心。
基于这一认知,鸣矣河小学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着手,打造特色思政课堂。内容上,学校坚持“具象化”原则,将思政主题融入日常:国旗下讲话时,老师会结合身边的榜样故事解读“爱国”;德育电影放映后,引导学生讨论“主角做得对不对”;就连睡前的“晚安故事”,也成了传递“友善”“勇敢”的载体。“我们要让孩子觉得,思政不仅是课本上的大道理,而是生活里能做到的小事。”朱娅莉解释道。
教学方法上,学校彻底摒弃单一的讲授模式,用“游戏化、活动化”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景剧里,学生扮演“诚实的小商人”,在模拟交易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绘本共读时,通过《小英雄雨来》的画面,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校园实践活动中,“帮同学整理书桌”“给植物浇水”等小事,都成了践行“责任”的实践课。这种“在参与中感知”的模式,让思政教育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
一体化实践:做好思政教育“接力第一棒”
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浪潮中,鸣矣河小学并非“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与“贡献者”。朱娅莉校长介绍,学校主要通过两大行动融入一体化建设:一方面,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与各级跨学段联合教研,与中学、大学教师共同探讨“家国情怀”“规则意识”等主题的学段衔接要点,“比如‘规则意识’,小学阶段重点是‘遵守校园纪律’,中学是‘理解社会规则’,大学是‘思考规则背后的意义’,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教学边界,避免与高学段重复或断层。”
另一方面,学校主动搭建“大带小”的红色教育桥梁,邀请大学思政专业学生来校开展“红色故事小课堂”。大学生们结合安宁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将“鸣矣河地区的革命故事”改编成生动的情景剧、漫画,再由小学生扮演角色、讲述故事。“这种方式不仅让红色教育更接地气,还能培养孩子的实践探索能力,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低龄段思政教育的窗口。”朱娅莉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体化研讨中,鸣矣河小学也积极分享自身经验——学校探索的“游戏化教学”“绘本教学”方法,为高学段教师理解“低龄段思政启蒙”提供了宝贵参考,助力全学段思政课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良性体系。
家校社协同:织密思政教育“同心圆”
“思政教育绝不能只靠学校‘单打独斗’,家庭和社会必须成为‘同盟军’。”朱娅莉校长始终坚信,三方联动才能形成最强育人合力。为此,学校在“家校协同”与“社会联动”上做足了文章。
在家校协同层面,学校致力于将思政课“延伸到家庭”。通过家长会、班级群,老师定期向家长传递“家庭思政教育”理念,破除“思政是学校的事”的误区;同时设计一系列亲子活动:“我与孩子共定家规”,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明确“诚实”“孝亲”的家庭准则;推荐《小兵张嘎》《中华美德故事》等亲子阅读书目、电影,打造家庭思政“共同话题”;周末组织“同劳动”活动,让孩子在和家长一起打扫卫生、种植蔬菜的过程中,体会“勤劳”与“责任”。此外,学校还鼓励家长分享孩子的“思政瞬间”——比如“孩子主动帮邻居提东西”“如实告诉妈妈自己打碎了杯子”,这些真实案例在班级群里传播,既激励了孩子,也带动了更多家长重视家庭思政教育。
在社会联动层面,学校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与周边社区、敬老院、红色纪念馆建立稳定合作。每月,学生都会走进敬老院开展“爱心陪伴”活动:为老人捶背、表演节目、整理房间,在服务中学会“关爱他人”;社区老党员则会被邀请到学校,用“亲身经历”讲述“本地革命故事”——“比如李爷爷讲他年轻时守护村集体财产的经历,比课本上的故事更有感染力,孩子听得眼睛都亮了。”朱娅莉笑着说。
教师发展:为思政教育注入“专业动力”
“好的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朱娅莉校长深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核心。为此,学校构建了“分层培养+全员赋能”的教师发展体系。
针对新教师,学校实施“师徒结对”计划,由经验丰富的思政课教师担任“师傅”,手把手指导“游戏化教学设计”“课堂互动技巧”等基础能力,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小学思政课堂的节奏;对于骨干教师,学校则提供“拔高”支持——推荐参加市级、区级思政课教师培训,支持参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相关课题研究,鼓励他们从“教学执行者”成长为“教学研究者”。
为了推动全员参与思政教育,学校还提出“全学科思政”理念,要求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比如数学老师讲“统计”时,引导学生统计“班级好人好事数量”;科学老师讲“植物生长”时,渗透“爱护自然、责任担当”的理念。同时,学校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纳入教师“必修教研任务”,通过调整课表保障参与时间,还专门购置“学段衔接”相关的书籍、课件资源,为教师学习提供便利。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一体化教研、并将研讨成果应用到教学中的教师,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中给予倾斜。“我们要让教师感受到,投身思政教育不仅有意义,还有价值。”朱娅莉说。
直面挑战:以期待绘就思政教育“新蓝图”
谈及推进思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朱娅莉校长毫不回避。“最大的挑战有两个: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思政课教师多为语文、品德教师兼职,专职教师少,他们在兼顾日常教学的同时,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一体化教研、设计特色课程;二是家校社协同‘深度不足’,部分家长对家庭思政教育重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一些社会单位比如纪念馆,因人力有限,提供的实践活动支持不稳定,难以形成长期合作。”
面对这些挑战,朱娅莉校长也提出了自己的期待与建议。在政策层面,她希望能加大对小学专职思政教师的配备支持,“比如增加编制、提供专项培训经费,从根本上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期待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单位将支持小学思政教育纳入“社会责任清单”,保障实践资源的稳定性。
在一体化建设层面,她建议进一步细化“学段衔接标准”,“明确每个主题在不同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边界,避免‘衔接模糊’”;同时搭建跨学段资源共享平台,让小学能更便捷地获取大学、中学的优质思政资源。
在家校社协同层面,她希望地方教育部门能联动社区、妇联等机构,开展“家庭思政教育指导”,“比如定期组织‘家长思政课堂’,教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家庭思政教育,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同时鼓励学校与社会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让思政实践活动从“偶尔开展”变成“常态化进行”。
采访最后,朱娅莉校长感慨道:“小学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必然趋势。只要政策支持、家校社联动、教师发力,各方形成合力,一定能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心里,为他们的人生扣好第一粒扣子。”这份对思政教育的坚守与期待,正是鸣矣河小学思政教育不断前行的动力,也为更多乡村小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文旅头条通讯员 王楚云 文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于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