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科协:“五建联动”织密科技服务网 赋能乡村振兴加速度

近年来,楚雄州双柏县科协以“服务人才振兴、提升农民素质”为核心,通过“建平台、强队伍、大阵地、立活动、全体系”“五建联动”模式,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作为,将科技动能注入乡村振兴各环节,走出了一条“科技科普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建强服务平台,筑牢产业升级“支撑点”

双柏县科协以领航农技协、县乡(镇)农合组织为依托,联合各领域科技工作者,聚焦白竹山茶叶、野生菌、金银花、人参果等特色产业,通过引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最新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目前,全县规范运行农技协74个,覆盖会员5338户;在云南白竹山茶业、森美达生物科技等3家企业组建企业科协,投入80万元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及“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各农技协累计开展科技培训100余场次。同时,建成省级专家工作站1家、州级专家工作站6家。其中,森美达生物科技赵振东专家工作站2023年引导妥甸镇丫口村委会群众种植澳洲茶树,直接带动当地及种植户增收20余万元,让科技成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建优人才队伍,激活乡村发展“源动力”

围绕“让每一名农民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目标,双柏县科协分层分类开展科技培训,三年来累计举办人参果、食用菌、中药材种植等专题培训112场次,培训群众8960人次;开办“农函大”教学班54个,涉及14个专业,培育学员3000名。扎实推进农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累计认定农村专业技术人员4822名,其中农村高级技师21名、中级技师161名、助理技师1098名、技术员3542名,为乡村培育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此外,组建注册科技志愿服务队伍1支,吸纳科技志愿者1612人、科普志愿者2665名,整合农、林、水、卫生等部门力量建立科普专家工作库,常态化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村社、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走进校园宣讲科学家精神、普及防溺水知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建实科普阵地,打造科学传播“主阵地”

依托科普项目实施,双柏县科协着力打造“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科普示范矩阵:建成大麦地镇、安龙堡乡2个科普小镇,1个农村中学科技馆、2个微型科技馆,创建科普示范学校5所、科普示范村(社区)8个、示范农技协16个、示范基地4个,培育尹世祥、周继俊等5名科普带头人;双柏县中药材产业协会等3家协会获评“云南省科普示范农技协”,大庄镇代么古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获评“云南省科普示范基地”。针对农村青少年,通过“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将科普仪器、三维立体科普展板等资源下沉至乡镇学校,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60余场次,服务青少年1.2万余人次,让偏远地区学生就近享受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建活科普活动,掀起科学普及“新热潮”

双柏县科协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聚焦青少年、农民等“五大重点人群”,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等“五大工程”。常态化开展科普大篷车“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结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动周、“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节点,累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6万余份,开展科技咨询服务1万余人次,受益群众超8万人次,科普大篷车累计行驶3462公里,2023年度绩效考核位列全省第17名、全州第1名,创历史最佳成绩。此外,双柏县科协成功争取“中国流动科技馆”到双柏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巡展,吸引1.2万余人现场观展体验,让科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建全协同体系,凝聚联创共建“向心力”

双柏县科协构建“领导小组统筹、26家县级单位+8个乡镇联动”的“大科普”工作格局,发挥科协群团组织优势,将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全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考核体系,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同考核、同奖惩”。立足基层社会治理,通过科普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现代科技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同时,动员各学协会开展科技帮扶,借力“万企兴万村”、沪滇协作及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定点帮扶契机,积极争取政策、人才、技术等资源倾斜,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乡村振兴合力。

下一步,双柏县科协将持续发挥职能优势,深化“科技赋能+智志双扶”,不断完善协同工作格局,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农村群众,持续搭建科技与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科协力量。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文/图

责编 李舒琪

校对 张楠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