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雄州武定县的青山绿水间,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彝族文化记忆,更是一条“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富民产业链。在这条传承1800余年的非遗长河中,杨晓隆一家四代人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尽情书写着彝绣从深山走向世界的传奇故事。
四代传承:指尖上的文化守护
“家里四代人都会绣花,外祖母、外婆和奶奶、妈妈,到我这里已是第四代。”杨晓隆回忆起儿时看母亲刺绣的情景,眼神中满是眷恋地说:“总觉得妈妈的手有魔法,能让五彩丝线在布上开出花朵,让普通的布料变得充满灵气,这份神奇在我心里埋下了热爱的种子。”
杨晓隆和母亲李瑞芳在交流服装剪裁及设计心得
2014年,杨晓隆踏上了守护与创新的征程。他历时4年走遍武定20多个村寨,收集1600余种传统彝族服饰纹样,建立电子档案,让“马缨花”“老虎笙”等彝族古老图腾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把‘它们’做成电子档案,不仅仅是为了共享,更是要让这些纹样‘活’起来,更好地传承下去。”杨晓隆说。如今,他的家族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成为武定彝绣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杨晓隆在为新设计的民族服装绘制民族纹样
“非遗传承不仅要‘守旧’,更要‘创新’。”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彝族汉子,从一个被彝绣之美吸引的孩童,到如今以鼠标承情、以线续魂。杨晓隆说:“要把彝绣做好,不仅仅需要很多的喜欢和热爱,更需要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扛在肩上。”
产业破局: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在杨晓隆等传承人的推动下,武定彝绣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24年,绣娘们用一针一线,绣出2050余万元的产业增加值。这一蝶变背后,是楚雄州“非遗+产业”模式的创新赋能:在省委宣传部指导支持,州委、州政府正确领导和州委宣传部的统筹推动下,成立彝绣产业专班,出台37条支持政策及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在全国首创推出“彝绣贷”“彝绣保”“彝绣邮”“彝绣标”等11项举措,构建起“政策引领—平台赋能—金融支撑—数字驱动”的全产业链生态;制定实施了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并通过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发布;全国首个非遗服装服饰行业区域公用品牌“楚雄彝绣”集体商标于今年8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成立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建成数字文化产业园,开发AI纹样生成系统,推动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融合。
杨晓隆在设计绣样
创新突围:让传统与世界对话
彝绣市场大有可为,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潮流相结合,一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杨晓隆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楚雄州打造“楚雄时装周”品牌,融合彝族赛装文化、现代时装设计与彝绣技艺,推动彝绣服饰先后亮相上海、米兰、巴黎、南博时装周,让古老技艺登上国际时尚舞台。今年,楚雄彝绣作为云南唯一入选文化品牌,在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完成推介展示,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8月13日,“楚雄彝绣”图形第18类、25类集体商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入“品牌基因”,助力楚雄彝绣向品牌化、高端化升级;9月8日,中国国际时装周・楚雄时装周非遗彝绣创新专场,将在首都北京精彩上演,楚雄时装周与中国国际时装周携手联动,共同推动楚雄彝绣非遗从“云南名片”迈向“世界语言”。
楚雄彝绣服饰亮相巴黎时装周。资料图
未来可期:绣出共同富裕新图景
站在新起点,杨晓隆对彝绣产业充满期待:“希望能创建自己的品牌,让更多人喜欢彝绣,爱上彝绣,让彝绣发展得越来越好。”今年8月至10月期间,“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在楚雄、北京、上海、广州四地联动举办,通过举办“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楚雄彝绣杯”非遗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专场新闻发布会、精品服饰静态展等31项活动,立体呈现非遗与现代美学交融的全新境界。杨晓隆坚信:“非遗的灵魂在于传承与创新,唯有与时俱进,才能让千年技艺永续传承。”
2022年至2024年,彝绣经营主体从538户激增至2233户,产值从8亿元跃升至11.3亿元,2025年一季度实现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10%,6万绣娘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至4万元,其中2000多名妇女通过彝绣实现了稳定增收,彝绣产业已成为助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幸福产业”。
绣娘们在赶制新彝绣订单。高建波 摄
从“乡村T台”到“国际舞台”,从“秀美乡村”到“绣美乡村”,从“养在深闺”到“全球绽放”,楚雄彝绣的蜕变印证了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活化”为产业发展的共赢之路。
杨晓隆一家四代人的坚守,正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未来,这根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绣花针,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绣出更加绚丽的时代画卷。
来源:楚雄发布
责编 李舒琪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