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建廷《那些四千米之上的绝美生命力》

罗嘉《密花石豆兰》

闵瑞华《蝶恋花》

李芳《金丝耳环》

罗嘉《蜂王树上的球花石斛与马杈蜂》

王石宝《秀丽绿绒蒿》

拉姆《塔黄》

李芳《森林小精灵》
云雾如轻纱般缠绕的高山之巅,一朵淡紫色花朵正从碎石缝隙中探身而出,傲然挺立的姿态里藏着倔强的生命力。花瓣边缘还凝着几颗晶莹雨珠,在晨光中折射出细碎的光斑,仿佛是天地馈赠的钻石项链;湿润的山林间,树桠交错处垂下一团团绒球状物体,粉白相间的绒毛裹着饱满的内核,恰似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水晶吊坠”,在穿林而过的风里轻轻摇晃……在云南,这般充满生机与奇趣的生物场景,正通过一张张照片的定格,生动呈现在大众眼前,也让云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愈发清晰可感。
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从深谷溪流到喀斯特峰丛,多样的气候与复杂的地形如同天然的“生命实验室”,孕育出无数形态各异、习性独特的生物。就像在高山碎石中绽放的有着“高原美人”之称的绿绒蒿。这种植物偏爱海拔 3000 米以上的冷凉环境,花朵色彩艳丽得如同被阳光吻过——湛蓝如高原湖泊,紫艳似山间云霞,明黄像初升朝阳。轻薄如蝉翼的花瓣上布满细密纹路,在高原的强光照下能最大程度吸收光能,看似娇弱的外表下,藏着与极端环境对抗的智慧。
还有那株形似宝塔、叶片层层叠叠的塔黄。它扎根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流石滩,粗壮的茎干如圆柱般向上堆叠,大型的叶片紧紧包裹着中心的花苞,既像古代武士的铠甲,又似一座微型的绿色堡垒。这种独特的形态不仅能储存水分应对干旱,还能在零下低温中减少热量散失,让脆弱的花蕊在严酷环境中安然孕育。当花期到来,外层叶片会逐渐褪去绿色,染上通透的紫红色,远远望去如同荒原上点燃的火炬,在贫瘠的土地上书写着生命的壮阔。
走进雨林深处,大树的枝干上常能见到一簇簇开着小白花的植物,它们是附生兰。这些“雨林精灵”不恋土壤,仅靠根系附着在树皮上,从空气中的湿气里汲取水分,从树皮缝隙的腐殖质中获取养分。细长的叶片呈带状下垂,洁白的小花星星点点地缀在其间,微风拂过便轻轻摇曳,像是在绿色丝绒上撒了把碎雪,为浓密的雨林增添了几分清雅。它们与树木之间并非寄生关系,而是相互成就——兰花开时吸引昆虫前来授粉,无意间也为树木带来了更多生机。
而在腐殖质丰富的阴暗角落,橙黄色的菌类正悄然生长。圆润的菌盖裹着细密绒毛,如同一个个小巧的“橙灯”,在潮湿的落叶间透出温暖的光泽。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物,其实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清道夫”,它们分泌的酶能分解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将养分归还给土壤,让物质在自然循环中生生不息。每一朵小菌子的生长,都是大自然能量转换的微观缩影。
从海拔数千米的高山到终年湿热的雨林,从迎风绽放的花朵到腐叶中生长的菌类,云南的生物们以各自独特的外貌与习性,诠释着生命的多样与坚韧。它们中,有的用艳丽色彩吸引传粉者,有的靠奇特形态抵御恶劣环境,有的借共生关系拓展生存空间——每一种策略,都是千万年进化中淬炼出的生存智慧。
当我们透过这些照片,目睹云南生物的种种奇姿,更能深刻体会到:每一种生物都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都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书写着生命的精彩篇章。而云南,这片被造物主偏爱的土地,始终以包容的姿态为这些生命提供着栖息的家园。在这里,生物多样性的美不仅是镜头下的惊艳瞬间,更是山海之间永恒绽放的生态诗篇。
线上邮箱投稿
投稿邮箱为:LJYNDJP2025@vivo.com(英文字母为【旅居云南大家拍】的缩写)。主办单位保证不公开或泄露投稿个人非公开信息。
1.每位摄影师每个单元最多可提交10幅作品。同一作者,可任选一个单元投稿,也可分别投多个单元,但同一作品不可兼投两个或多个单元。
2.投稿时必须填写完整作品标题、作品描述、拍摄机型、作者姓名等,否则无法上传作品,凡因提交的个人信息不全面而影响联络者,视为自动放弃参展资格。
3.投稿作品仅接受在手机内进行后期处理(包括手机内的第三方软件)。

来源 云新闻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