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边疆做贡献丨90后教师李微楠,用八年青春书写边疆教育答卷

在云南红土高原的层峦叠嶂间,教育的力量如同微光,照亮着无数乡村孩子前行的路。这束光,来自一位名叫李微楠的青年教师。八年前,他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毅然放弃都市的繁华,逆向而行,奔赴祖国西南边疆,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用行动诠释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深刻内涵。

响应时代召唤,逆向而行践初心

成长于教师世家的李微楠,自幼耳濡目染,对教育有着深厚的情怀。在华东师范大学求学期间,他便积极参与支教活动,深切感受到西部乡村对优质教育的渴望。2017年毕业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上海的就业机会与家人的殷切期望,他毅然选择了回归云南,奔赴位于中缅边境的临沧市云县大寨中学支教。“西部地区的教育需要青年力量,这里的孩子更需要优质教育”,这是他无悔的初心,更是他坚定的誓言。

倾情育人勇担当,创新教学连山海

初到边疆,挑战接踵而至。面对纪律涣散的“问题班”和大量留守儿童,这位“高材生”一度束手无策。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用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家访,叩开了学生的心扉。他利用周末,跋山涉水,走访了20多个村寨的102个家庭。泥泞的山路、学生的信任,让他真正理解了教育的根基在于爱与了解。

他更是将创新融入教学,在学校创办校园广播站,制作275期节目,成为学生们的“精神避风港”;他发起图书角计划,引入1200余册书籍,拓宽学生视野;他争取游学机会,让山里娃第一次与中外学者对话,亲眼看见“山外的星辰大海”。在他的努力下,广播站里腼腆的少年成长为自信的大学生,厌学的孩子找到了职业方向的人生价值。

扎根热土续华章,用心用情护成长

两年支教期满,本可离开的他因学生备战中考而选择多留一年。2020年,他再次婉拒东部名校的橄榄枝,通过特岗计划考入建水县第四中学,继续扎根云南乡村教育一线。

在新环境,他遇到了新挑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主动学习引入心智素养课程,通过诗歌、游戏、角色扮演,为学生疏导情绪,重建自信。他曾收到学生的纸条:“您引着我从人们的白眼里走了出来。我一定好好生活,做个有用的人。”他说,这句话是对他所有付出的最好回报。

在课堂上,他是“破界者”。他将武汉热干面、中东椰枣带入地理课堂,独创“舌尖上的地理”;他将《经典咏流传》融入语文课,让诗词焕发新声。他坚信:“乡村教育不该只有课本”。

青春无悔树标杆,微光成炬照未来

从迷茫的支教新手到乡村教育的守望者,八年时光,李微楠用坚守证明了“一束微光,足以照亮一片原野”。面对同龄人在大都市的发展,他坦然且自豪:“见证家乡教育巨变,培育万千桃李,这是属于西部建设者的独特人生价值。”他凭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荣获教育部“基层就业卓越奖”,事迹被中央媒体广泛报道,成为新时代青年投身边疆建设的典范。但他始终不忘初心,正如他所说:“当个人选择与时代召唤同频共振,便是人生最美的双向奔赴。”

李微楠老师的故事,是一首关于热爱、选择与奉献的青春诗篇。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边疆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远方,更是青春报国的热土、实现价值的舞台。他仍在路上,继续用生命影响生命,做那束照亮边疆未来的坚定微光。

文旅头条通讯员 康斌 文

图 建水县总工会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