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位于永仁县查利么的“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就热闹起来了。住在社区宿舍的产业工人们,在院子里集合排队,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从“出远门谋生”到“家门口就业”
“之前在广州打工,孩子由老人帮忙照顾。自从我来到“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工作后,不仅能照顾家里,每天还有可观的收入。”起大姐开心地说道。
近年来,永仁县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果产业,随着蓝莓、芒果等特色产业的落地投产,用工高峰期一工难求。永仁县以党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思变求变,针对企业用工难、引人留人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难的“三难”问题,盘活闲置资产,打造了“免费入住、免费接送、免费就餐”的“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
同时,结合产业分布,着眼就近就便、人产相适、供需相融,坚持做到产业布局到哪里、社区保障就跟进到哪里。以产业链串起用工链,让更多的群众通过“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在全县建设了6个“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可容纳3200名产业工人。“幸福里”社区累计吸纳产业工人7844人、为企业提供用工41.49万人次。
如今,在“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有很多过去常年在浙江、深圳一带务工的工友,他们在构建和谐家庭的同时也实现了在家门口为家庭增收的愿望。

从务工“游击队”到产业“正规军”
“现在公司大部分用工都来自产业工人社区,公司用工成本降低了,生产管理更加规范、高效。”永仁县一蓝莓基地负责人介绍道。
永仁县充分发挥“国投劳务+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三级组织体系的优势和作用,让幸福里劳务用工平台一头对接企业,动态掌握企业用工需求,签订劳务承包协议;一头对接人社部门和乡镇,及时掌握群众务工信息,通过劳务派遣有效对接供需两端,解决了用工务工信息不对称、招用渠道不畅通问题,形成“幸福里社区+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村民小组党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的建设提供了优质的组织保障,也为群众提供了大量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目前,累计在“幸福里”社区注册务工人员达6000余人,常驻务工人员1000余人。
2024年,永仁县“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创翼”暨第四届“创翼云南”创业创新大赛楚雄州选拔赛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社区促进就地就近就业项目在“第三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全国赛优秀就业服务项目”获得一等奖。

从田间新手“农人”到职业农民“蝶变”
“做梦也想不到田间地头的活计也能评职称,技能提升让我的收入翻了一番。”王洪继获得技能等级证书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颁发产业工人技能等级证书时的一幕。
今年以来,永仁县全面实施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双培养”工程,持续深化“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迭代升级。以“新农民大讲堂”为抓手,加大培训力度,以师带徒工作机制传授劳动技能。结合永仁县高原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整合人社、农业和企业等工作力量,开展“订单式”培训,组织星级蓝莓工、草莓工、芒果工、板栗工等特色林果工的培养和评选,对评选出的“星级工”发放资质证书,引导持证上岗,不断提高群众学技术、用技能、强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

截至目前,已为200名在蓝莓、草莓、芒果、板栗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表现突出的个人,颁发产业工人等级证书。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廖若帆 张桂伟文/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