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云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汤满片区,中央省级多家媒体记者齐聚于此,用文字和镜头语言记录下汤满村山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金秋的香格里拉尼西乡,214国道旁的角木村苹果园里,红彤彤的红富士、金灿灿的金帅挂满枝头,微风拂过,果香与村民的笑声在山间回荡。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高原苹果,如今已成为角木村撬动乡村振兴的“金果果”,让这个藏地村落走出了一条生态优、产业兴、农民富的发展新路。
据介绍,汤满村是尼西乡最大的村落,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目前有10个村民小组都种植了苹果。汤满片区隶属尼西乡汤满村,位于214国道边,距香格里拉市区32公里。该片区含汤满上、汤满下、基依、角木四个村民小组。这里土质肥沃,雨水调和,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产出的苹果个头饱满、口感爽脆、糖分高、储藏时间长,颇受消费者喜爱。

政策“培土”:让老果园结出新希望
“以前果园缺水缺技术,苹果结得又小又少,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角木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江伍金的话道出了曾经的困境。角木村地处高原,虽有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天然优势,但受限于灌溉设施薄弱、种植技术落后,苹果产业一直难成气候。

转机始于近年来一系列精准帮扶政策的落地。尼西乡党委政府联合农业农村局、林草局等部门,持续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2015年至今,新增苹果种植面积325亩,累计缮田间灌溉沟渠6千米,修缮苹果基地围栏7千米,让干旱时节的果园也能“喝上饱水”。同时,专家技术团队常态化进村入户,从嫁接育苗、树形修剪到病虫害绿色防治,手把手为果农传授技艺。“现在剪枝讲究‘通风透光’,施肥要用有机肥,苹果品质比以前高多了。”江伍金指着自家10亩果园自豪地介绍,如今亩产稳定在六七吨,是早年的两倍多。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带动村民种植热情高涨。目前,角木村所在的汤满片区户均苹果种植面积达3亩,挂果面积占比75%,每亩经济效益稳定在1万元左右,曾经的“副业”彻底长成了“主业”。
销路“破冰”:从路边摊到“朋友圈”
“以前拉一车苹果去香格里拉市区卖,来回折腾不说,也卖不上什么好价格。”江伍金还记得,多年前苹果销售全靠“碰运气”。随着214国道交通条件改善,路边售卖、果园采摘成为新选择,过往游客的青睐让苹果价格稳定在每斤5—6元,打开了本地销路。

真正的突破来自“云端”。去年,在做导游的女婿建议下,江伍金尝试定制礼盒,将品相上乘的苹果分级包装,通过微信朋友圈推向外地市场。“2.5公斤左右装12个苹果的包邮礼盒,能卖到68元,且深受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客户喜欢。”他算起收成,仅礼盒就卖了500多盒,全年苹果收入超7万元,创下历史新高。
线上线下齐发力的同时,“公司+农户”模式为果农筑牢“保障网”。本地绿农康公司以协议价回收苹果,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如今的角木村苹果,既能通过路边摊、采摘园对接本地需求,也能靠电商礼盒飞向一线城市,还能依托企业渠道稳定出货,多元化销路让“高原佳果”不愁卖。

产业“生根”:红苹果映红好日子
苹果产业不仅让种植户增收,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从春季修剪到秋季采摘,果园里常年有务工村民的身影。苹果带来的变化不止于收入。214国道旁,餐馆、民宿如雨后春笋般陆续涌现,村口的水泥路修到了果园边,曾经藏在深闺的闭塞村落,如今愈发热闹。每逢周末与节假日,自驾来此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顺势卖起了土豆、松茸、尼西土锅鸡等农特产品。同时,苹果产业不再是单打独斗,其充分利用汤满村区位优势和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尼西情舞节、苹果采摘节等活动,将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知道优质农产品,吸引游客朋友,增加农户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其辐射带动的“溢出效应”正持续释放,为村落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尼西苹果别看它外表丑陋,却具有独特的口感,果肉细腻、多汁,清脆爽口,当真正咬下第一口的时候,所有对丑苹果相貌的偏见,都会被它的口感深深折服。“以前种苹果是为了糊口,现在是为了过好日子。我们的苹果除了早熟的以外,预计11月份迎来最佳采摘季。”江伍金望着挂满枝头的苹果,眼里满是憧憬。从政策赋能到技术升级,从销路拓宽到产业延伸,角木村的红苹果不仅结出了生态效益,更串起了村民的幸福生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美溶 文/图责编 童文文校对 刘榕杉审核 于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