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彩云南 | 腾冲皮影:光影间的非遗瑰宝

在云南腾冲,有一种光影艺术穿越六百余年时光长廊依然熠熠生辉——那就是被誉为“指尖上的史诗”的腾冲皮影戏。当锣鼓声起,白幕后的皮影人偶在艺人操控下翩然起舞,一个个英雄传奇、边疆故事在光影交错间重获新生。

明洪武年间,皮影戏随着屯边将士传入腾冲这片极边之地。六百年来,中原皮影技艺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滇西皮影”。腾冲皮影在造型上更加粗犷豪放,内容上融入了大量边疆历史传说和民族故事,成为记录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化石。

腾冲皮影制作技艺讲究“精雕细琢、形神兼备”,整套流程全凭手工完成,从选材到成品需历经20余道工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周曾言:“一张好皮,需经百日风吹日晒,方能褪去‘牛气’,染上‘人气’。”


画稿是皮影的灵魂。匠人以毛笔蘸墨,在牛皮上勾勒出人物轮廓,从三国名将的铠甲纹路到神话仙女的飘带褶皱,每一笔都暗含戏曲程式与民间美学。镂刻环节则需匠人屏息凝神,以数十种不同形制的刻刀,在0.3毫米厚的牛皮上雕琢出镂空花纹。刘家寨皮影戏班第六代传人刘朝侃介绍:“一尊武将皮影需雕刻3000余刀,刀痕深浅需随人物身份变化——将军的铠甲要刻出金属质感,仙女的衣袖则需留出透光缝隙,方能在幕布上呈现‘云雾缭绕’的仙境。”


2000年6月,腾冲固东镇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2011年,腾冲皮影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腾冲,皮影戏是节庆、婚丧、祈福的“必备节目”。老艺人们常说:“皮影一唱,乡愁就浓了。”当幕布亮起,光影中跃动的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2020年,腾冲皮影戏班为抗疫医护人员表演《大救驾》,将地方美食传说与抗疫精神结合,让传统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一皮一影一世界,一刀一刻一千年。”腾冲皮影不仅是非遗,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当我们触摸那些历经岁月打磨的皮影,便是在与先民对话;当我们观看一场光影交织的皮影戏,便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狂欢。若你走进腾冲,不妨停下脚步,欣赏这门指尖上的非遗技艺,感受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这份匠心与传承,在时光中继续闪耀光芒。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邢梦芸 文

图 腾冲文旅、刘家寨皮影戏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于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