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艾草,虽然气味特殊,但能驱蚊;这个是薄荷,凉丝丝的,能提神!”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戢慧老师手捧药材,耐心教孩子们识别。6岁的小丽(化名)举着亲手制作的香囊雀跃道:“我要带回去给奶奶,一到夏天她总被蚊子咬!”一旁的驻村队员笑着补充:“这些药材散发的气味是蚊子的‘天敌’,所以能防叮咬。”孩子们手捧香囊、认真聆听,现场氛围热闹又温馨。
这是今年暑假期间,阿里地村驻村工作队(由第一书记戢慧带队)组织的特色活动,除了药材识别、香囊制作,队员们还安排了象棋对弈、投壶竞技等趣味比赛。而这样的场景,既是阿里地村关爱未成年人的生动缩影,更是猛虎乡“一小”(未成年人)关爱工程的日常片段。
近年来,猛虎乡以“关爱未成年人”为核心,将“一小”工作与民族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兼具“猛虎特色”与实效的未成年人关爱路径。
文化浸润,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猛虎乡以“文化滋养”为抓手,让未成年人在传统与民族文化中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阿里地村儿童之家,驻村工作队开展“丝线里的文化课”,通过汉服与彝装的对比展示、手工体验,让孩子们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实现传统与民族服饰文化的“跨时空对话”。
依托“云南象棋乡”的品牌优势,将象棋文化融入学校课后服务,同时在猛虎小学建成全县首个“共享头盔”管理站,同步开设具有猛虎辨识度的德育课堂,让文化教育与行为养成同频共振。
组建5支乡村文艺队,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社区,开展双拐舞、彝族刺绣、左脚舞等传统技艺教学,累计覆盖1500余名未成年人,让民族文化在青少年中代代相传。
智慧赋能,创新管理服务模式
猛虎乡借助数字化手段优化管理、提升服务,让“一小”工作更精准、更暖心。搭建全州首个数字智慧化校园平台,实现未成年人动态监测;同时联动各村驻村队员、乡村教师担任“成长导师”,整合团委、妇联等部门资源形成帮扶合力,构建“平台+人员+部门”的协同管理体系。推行“四色分级管理”机制,根据未成年人家庭、成长情况精准分类,针对性提供帮扶,有效降低了需要重点关爱的儿童数量。
配备远程视讯系统,专门为留守儿童搭建与在外务工父母的“云团聚”通道,让亲情不因距离阻隔;该数字化管理经验还获省级媒体专题报道,成为可借鉴的“猛虎样本”。
产业反哺,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为确保“一小”工作可持续推进,猛虎乡创新“以产养扶”模式,用产业收益为未成年人关爱提供稳定支撑。依托168亩“幸福里水稻基地”,将基地收益纳入养老基金库,并从中提取10%作为“困境儿童帮扶专项资金”,实现“产业发展”与“儿童关爱”的双向赋能。
逐步构建“企业捐赠+集体经济补贴”的多元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为未成年人发放助学物资,总价值达14.75万元,切实解决部分家庭的教育、生活难题。
全域联动,织密健康成长网络
猛虎乡构建“乡—村—组”三级防护网,联动专业力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乡级层面成立由19个部门组成的“一小”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各项关爱举措;村级配备5名专职儿童主任,负责日常走访、信息收集、需求对接,打通关爱服务“最后一公里”。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驻村工作队发挥专业优势,常态化开展“药材认知”“急救培训”等特色活动,既普及实用知识,又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今年以来,通过“暑期护苗行动”为237名未成年人建立专属成长档案,累计举办交通安全、防溺水、消防安全等安全教育活动40余场次,全方位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
“我们将持续深化‘朝夕美好’工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照耀下,像迤帕拉村的冬枣一样甜蜜成长。”猛虎乡分管“一小”工作的副乡长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关爱模式,让“一小”工程成为绘就民族团结幸福画卷的重要笔触。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自航 文/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