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红河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场举行。发布会上,相关单位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期间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红河州确定“337”工作思路,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全州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奋斗的“三个共同愿景”之一,坚持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引领边疆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提升,进一步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鲜明导向,深化推进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方位创建,同心协力打造“石榴结籽心连心、红河儿女心向党”品牌群,奏响“光辉思想照边疆、红河儿女心向党”的主旋律。

近年来,红河州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和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见。红河州“乡村振兴杯”篮球赛等系列体育赛事,以及“哈尼十月年”“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已成为各民族互鉴交融的重要平台。红河州创新推动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方位创建,累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5个、示范单位7个,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个、模范个人1名,创建省县市、教育基地、示范单位490个,建设“铸牢”理论研究机构、教育基地、主题广场(公园)、教育示范学校55所(个),“一圈两带三盟百点”的新时代红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格局和“1321”边境沿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长廊基本形成。

在促进文旅与民族团结高质量融合发展方面,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锚定《红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及州委“337”工作思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出“文化为魂、旅游为桥、发展为要”的民族团结示范建设新路径,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绚丽绽放。

夯实民族团结思想根基,搭建文化共融展示平台。截至目前,全州十三个县市均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民族文化工作团(歌舞团),140个乡镇(街道、农场)建有综合文化站,1350个行政村(社区)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发展社区和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6500余支,总人数达95000余人,每年组织开展表演活动10000场以上。同时,打造了红河书院、博物馆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教育实践基地。“十四五”期间,全州共编创文艺作品567个。彝族舞蹈“马缨花”、音乐剧“阿者科”等作品,通过国内外展演和赛事,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并依托“红河文旅”等新媒体矩阵,发布新闻宣传报道1900余篇,线上浏览量达4500万人次。

2020年以来,全州新增及提级升级A级旅游景区35个,总数达到51个。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州打造各级非遗工坊37个,培育了铓鼓舞、建水紫陶等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了哈尼族“矻扎扎”节、屏边苗族花山节等文旅节庆活动,并以“火把节”“孔子文化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长街宴、民族美食市集和民族文化展演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产业发展促团结,多元活动促交流。“十四五”以来,红河文旅整合民族村寨、文化遗址、生态景观等资源,推出了“云上梯田·品味乡愁”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依托查泥皮、西南联大等,推出了国家级红色旅游线路。同时,每年与越南共同举办“中越春节联欢晚会”等品牌活动,编创红河民族歌舞到国内外展演,通过“四季村晚”“旅居红河·村长有请”等群众文旅活动促进跨区域交流。截至目前,全州培育旅游民宿、农家乐1800余家,发展旅游从业人员6万余人,床位5万余张,带动4万余人就业增加收入。

下一步,红河文旅将持续丰富产品供给,培育更多民族文化特色文旅品牌,提升服务设施标准化水平;深化宣传交流,扩大跨区域联创联建范围,让民族团结的理念通过文旅载体更深入人心。通过多部门联动,推动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与文旅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让更多人在饱览山河之美、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中,畅享美好生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强文旅力量!

文旅头条通讯员 孙思漫 文
红河州委宣传部 红河文旅 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杨燕婷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