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育桃李 金钟绽芳华——声乐教师毕晓凤民族唱法摘得云南赛区一等奖

10月20日,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赛场上,一位身着彝族盛装、身怀六甲的歌手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昆明城市学院声乐教师毕晓凤——今年以云南赛区声乐一等奖的成绩闯入全国复赛的少数民族歌者。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毕晓凤选择用纳西语与傈僳语演唱原创作品,让少数民族古老歌谣在金钟奖的舞台上回荡。这不仅是一次个人艺术的突破,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教育初心的深情告白。

毕晓凤接受采访

复赛结束后,笔者在成都见到了毕晓凤。她身穿一件新中式长裙,笑脸盈盈地和我讲述了此次参赛的感受。

金钟之路:民族音乐的当代突围

从云南走向全国赛场,毕晓凤一直坚持用云南少数民族歌曲。作为云南楚雄的姑娘,她在此次比赛中选择了两首云南本土作品:用纳西语演唱的纳西族民歌,以及改编自傈僳族民间小调的傈僳语歌曲。

“选择少数民族的歌曲演唱,是想让世界听见云南土地的呼吸。”毕晓凤说,从省赛突围到全国复赛的筹备时间极为紧张。省赛于4月20日结束,仅一周后就要提交全国赛报名表,而确定曲目到正式比赛只有一个月时间。为了打磨好原创音乐,学校特意邀请迪庆维西县民间艺人赴昆“口传心授”,这份专业与效率正是昆明城市学院艺术教育实力的缩影。毕老师坦言:“我是少数民族,学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在语感上比较容易掌握,但还是需要专业指导。”

毕晓凤参加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毕晓凤参加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尽管止步复赛,她捧回的“入围奖”含金量十足——这是金钟奖舞台上难得的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的原创作品。她感慨道:“在这次比赛之前,很少听到有人基于我们民族文化创作作品对外宣传。我们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从田野到讲台:教育者的文化使命

毕晓凤的艺术之路深深扎根于云南的土地。这个1996年出生的彝族姑娘,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我是彝族人,从小到大身边的人都会唱、都会跳、都会弹,耳濡目染,因此我从小就喜欢演唱。”读高中时,毕晓凤成为艺考生,高三艺考开始接受系统的声乐训练。

这种成长经历让她深知民间艺术滋养的可贵。“彝族人人会唱跳,但能把这份天赋带进专业领域的人却不多。”正是这种认知,推动她在硕士毕业后选择成为昆明城市学院的声乐教师。

三年来,她带着50余名学生深耕声乐教学。在她的课堂上,她带着孩子们打基础,学技巧,也把她学习音乐的故事传递给学生们。“我自己每年都会出来参加各种比赛,我也特别鼓励学生参加大大小小的演出和比赛,在教学过程中,你会发现琴房里完成的东西很有限。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巧,最终都要在舞台上呈现。”

毕晓凤说,她目前的教学也深受其导师高淑琴教授的影响。毕晓凤读书期间参与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小河淌水》歌剧的经历,让她认识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可能。“当傈僳小调遇上交响乐,碰撞出的是跨越地域的共鸣。”如今,她依然经常与导师沟通专业问题,将这份师生情谊延续到自己的教学中。

毕晓凤参加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以团建班:美育薪火的创新传递

自毕晓凤确定参赛起,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便开启了“全员护航”模式。院长刘娅教授以“让教师无后顾之忧追梦”为承诺,第一时间牵头成立专项小组,从排练场地协调、参赛行程规划到后勤保障对接,事无巨细全程跟进;钢琴伴奏孙宇老师专注乐谱上的每一处细节,与毕晓凤反复推敲节奏衔接、情感递进,在一次次打磨中让作品的艺术张力不断升级;青年作曲家马辉老师则为毕晓凤量身定制歌曲,仅用一周时间便完成作品的全新创作与改编;考虑到毕晓凤已怀孕9个月,安全问题成为团队关注的重中之重,学院专门调配两名经验丰富的女教师,全程随行照顾她的饮食起居、排练间隙休息,用细致入微的关怀,为她卸下“孕期参赛”的顾虑。

毕晓凤团队参加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

从学校的高度重视,到学院的全局统筹,从组建创作团队的细节深耕,再到后勤团队的温情守护,毕晓凤的金钟奖之路,恰是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以团建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缩影——以团队协作凝聚专业力量,既注重个体专业能力的提升,更强调集体智慧的协同发力。这种“一人参赛、全院护航”的氛围,不仅让教师在追梦路上倍感温暖,更彰显了学院以团队之力培育优秀人才、助力艺术梦想绽放的育人初心。

“正是学校搭建的师资成长平台,给了我敢闯全国赛场的底气。”毕晓凤的感慨,道出了昆明城市学院艺术教育的独特优势。笔者了解到,近年来,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创新“以团建班”人才培养模式,将高校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直接对接。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把每个年级招收的学生,对应分成合唱团班、民乐团班、管乐团班、交响乐团班、流行乐团班。

毕晓凤团队参加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

毕晓凤团队参加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

这种“团带班”模式实现了高校培养与中小学应用的无缝衔接,精准对接中小学美育师资缺口。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中小学乐团建设,目前已累计覆盖58所中小学,形成“高校指导——中小学落地——区域推广”的美育普及模式。

毕晓凤亲身感受到这一模式的优势:“我们学校的学生很乖,他们上台锻炼的机会特别多,比我们那会儿好多了。”她对比自己读大学时直到研究生阶段才有机会在省剧院演出,而现在学生“大二大三就出去演出了”,甚至有机会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努力。”毕晓凤的目光坚定而温柔,“不仅要在专业上不断精进,更要把这份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责任感传递给我的学生们。金钟奖的舞台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更多人听到了来自云南深山的声音,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今年恰逢昆明城市学院建校25周年,又恰好毕晓凤即将成为一名母亲,能在这样的节点站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最高舞台,有那么多人的关注和关爱,她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她坦言:“这次比赛不仅是我的个人梦想,更是对学校多年培养的一份回馈。云南这片土地给予了我太多的滋养,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学习并传唱我们的民族歌谣,这些穿越时空的声音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也必将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来源 封面新闻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

终审 杨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