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馆昆明经开区展区,“器聚春城”陶艺展现场,一大批器型优美、技艺精湛、构思巧妙的陶艺作品为春城市民带了一场关于陶土艺术的视觉盛宴。更令人惊喜的是,此次陶艺展上,除了来自国内、省内的著名陶艺家作品外,更有来自韩国、日本的陶瓷艺术作品,共100件(套)。
静态的陶艺作品展之外,“当代柴烧艺术创作与收藏”的论坛更以一种思想碰撞、文化交流的形式为云南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论坛此次邀请了20位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陶艺大师汇聚一堂,围绕“器与柴烧”“文化创造财富,创意提升价值”的主题,集中探讨了当代柴烧创造之路的实践和探索。此外,陶艺大师也就云南发展文化产业板块中的“土”的艺术创作发表了真知灼见,为云南文创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和解决方案。
国际化视野为昆明经开区文创产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近些年,昆明经开区重视文创产业的发展,尤以文化与工业园区相结合的路径来发展文创产业。昆明经开区工委委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李勇向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介绍,从2014年起,昆明经开区每年斥资1000万元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汇聚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昆明经开区在发展文创产业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为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的进入,大力促进文创孵化平台和众创空间的建设,全力为文创发展提供保障。
借此次“器聚昆明”陶艺展及“当代柴烧艺术创作与收藏”论坛成功举办之契机,昆明经开区希望以此引入国际化视野,为云南陶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从器具到艺术,陶艺品更贴近日常生活
“近年来,云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尤其是柴烧,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创意开发。”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品专业委员会主任毛增印告诉记者,目前,在呼吁传统文化回归的语境下,全国各地的陶瓷产区涌现出了很多柴烧艺术家和优秀的柴烧作品。毛增印坦言,此次作品展中,中日韩陶艺家的作品展示,不仅为昆明市民带来了一场艺术盛宴,更为各国的陶艺家搭建了一个亲密合作的桥梁。
“从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到茶器的艺术化表达,业界内的交流与合作将带来新的产业活力。”毛增印说,中日韩三国在地缘上有着天然地域亲近性,在饮茶习惯也有相似的地方,有关“器与茶”的讨论与交流更有现实意义。“一方面为云南陶艺家提供了表达他们对自己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追求和享受。同时也给这片红土地注入另外一种当代的文化内涵。”
李炎:结合时代、市场创作产品
“通过中日韩陶艺作品展示、交流,促进云南陶艺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由此提升云南陶艺在工艺技艺、文化、艺术、创意等方面的附加值,促进云南陶艺创意产业发展。” 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认为,陶艺产业属于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对解决广大乡村手工艺者就业问题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作为云南文产研究领域的专家,李炎认为,围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转型,应该在创意、科技、人才、设计领域中整合各方力量助推产业发展。
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开发符合时代审美的文化产品是包括柴烧在内的一些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守艺”与“创意”,李炎认为,应该“把柴烧的传统烧制技艺当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传承”,结合时代、市场创作产品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国际柴烧艺术中心选址建水
台湾著名柴烧艺术家初陈勇,从事陶艺创作30年,专注柴烧20年。此次来到昆明,除参加文博会之外,还将去到建水进行实地考察。他告诉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准备在建水建一个国际柴烧艺术中心。”
目前,在建水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项目得以有序推进。谈到柴烧艺术中心为何选址建水,初陈勇介绍,在柴烧技艺上,建水有着多年技术积累;另外,由于泥土资源优势,建水也变得独特而唯一。初陈勇告诉记者,未来,希望这个位于建水的国际柴烧艺术中心变成一个两岸间交流的平台和窗口;希望以这个平台吸引台湾、国际上的陶艺家前来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云南陶产业文化的发展。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杨秀杰 文 孟志刚 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