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聚焦文物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改革发展问题,要求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据了解,目前楚雄州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4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29处,州级65处,县(市)级280处。接下来,小楚将为大家一一盘点楚雄那些历史文物,带你触摸历史,对话千年古迹!
在姚安县城梅葛文化广场东边,矗立着一座壮观而又典雅的古代建筑群,这就是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德丰寺,如今姚安县的博物馆。据了解,德丰寺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整座建筑群坐北朝南,寺院由前堂、二堂、正殿及两厢两耳三重堂建筑组成,为唐宋时期宫殿式建筑模式。
德丰寺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德丰寺的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丰寺正殿。正殿面宽5间,进深4间,单檐歇山顶,梁柱结构主要采用构架式结构法,全由木料架叠而成,无半点钉楔痕迹。这种结构的建筑,是以木架为骨干,下面立柱,上面立方檀子构成的骨架承载着屋顶的全部重量,墙壁并没起到支撑重量的作用,仅仅是间隔内外,防御风雨侵袭而已。悬于立柱和横柱交接处的头拱,既美观大方,又能增加梁柱的承受力,美观和实用兼具。
正殿的大门属于雕花格子门,采用双层镂空技艺,一扇门镂雕一幅画,内容包括八仙庆寿、山水、花鸟、历史传说、人物故事等。雕刻者的刀工细腻,技法精湛,将人物、动物、植物的整体形象和细节刻画得千姿百态,惟妙惟肖,颇富情趣。一扇门就是一幅画,各有各的主题,又都相互联系,相互映衬,流美的线条、分明的层次和浑厚的色调让画面显得精美绝伦。
历史文物——德化铭碑
在德丰寺前堂庭院东側,有一座用玻璃墙围罩着的碑刻,这是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的德化铭碑。此碑的独特之处是在同一块碑上保存了两篇撰刻于大理国时期的碑文和一篇元末明初的碑文,既保存了大理国高氏家族的部分史料,又展现了宋元时期云南文化的标志性成就。文章蛢散兼行,文辞优美,书法峻整瘦劲,内含北齐风采,被行家们评论为“非宋以后诸家所能及也”,是一块难得的宋元时期的碑刻,现已列为云南“八大名碑”之一。
历史文物——高奣映石狮
穿过二堂,顺着两厢来到正殿台阶,可以看到一对明代大理石狮子,是清朝初年大理木氏土司赠送给姚安彝族土司高奣映的赠品。相传高奣映小时候跟随母亲回大理老家,到了大理木氏土司家中,由于其聪明伶俐,文采斐然,很得木氏土司喜爱。木氏土司决定赠送一件物品给高奣映,随便其挑选。土司府中珍奇珠宝、金银饰品多不胜数,高奣映都不喜欢,最后选中了一对最不起眼的大理石狮子。在那个马驮人背的年代,这对石狮子跨越几百公里从大理运到姚安。后人们把这对石狮子称为“高奣映石狮”,现如今完整地存放于德丰寺正殿门口。
历史文物——德丰寺“睡佛”
在德丰寺西边厢房内,有一尊铜铸睡像。红铜铸建的佛像,泛着古意、透着灵光,双手抱肩、叠腿、仰面而卧,睡姿潇洒而不寻规蹈矩。酒葫芦当枕头,真醉假醉大概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脸上挂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细看让人难以捉摸。这是清代姚安儒学大家、彝族学者和文学家高奣映晚年的自铸像,人称“睡佛”。佛像重达200多公斤,长1米7,整个睡姿呈“安”字状,有平安是福、高枕无忧、高官厚禄三层寓意。
高奣映生平简介
高奣映是云南楚雄姚安县彝族人,清代云南儒学大家,也是彝族学者和文学家。高奣映生性警悟,自幼嗜读,不分昼夜寒暑,卧则三更,起则鸡鸣,博览群书,哲学、性理、经济、医术莫不洞晓,13岁中秀才,16岁成举人,26岁经吴三桂提奏,吏部正式批准其承袭世职,任姚安军民府土同知。
高奣映37岁后弃官隐居,著有《金刚智慧》《鸡足山志》《妙香国草》等80余部作品,涉及哲学、文学、理学、佛学、教育等领域。其著书皆刊行于世,单篇著作收录于《姚安志》及《姚安县志》,对研究云南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李银娟 整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孟鹏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