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致敬榜样】傣家儿女的“好书记”,小康路上的“领头羊”,红河州文旅局致敬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党总支书记白福

编者按:“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榜样,是我们一生中每个阶段都必不可少的路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时代需要英雄,也需要榜样,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时刻要求全体党员以先进典型为镜,明确努力方向,严格自警自励,把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道德境界。

为全面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着力锻造一支高素质文旅队伍,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以“红河文旅”“文旅头条”等新媒体矩阵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致敬榜样”系列专稿,通过先进代表访谈、典型事迹再现,介绍杨家训、杨天才、白福等红河州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展现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彰显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激励全州文旅系统党员从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见贤思齐、担当作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致敬榜样”系列稿件(三)

傣家儿女的“好书记”,小康路上的“领头羊”—— 记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党总支书记白福

人物名片:白福,傣族,红河县人。2003年7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南洞村生产队副队长、队长、党支部书记,勐龙村主任,现任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党总支书记。白福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因病落下残疾,但他身残志不残,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初心不改、勇于担当,带领勐龙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了勐龙村农业产业的三次转型升级,带领村民踏上致富路。他曾先后荣获省、州、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等荣誉称号。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幢幢崭新的现代民居拔地而起,一块块平整的土地里栽种着致富的希望,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景象......谈起村子的巨变,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村民骄傲地说:“是村党总支书记白福为全村带来了希望。”

勐龙村委会辖1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26户,2188人,可耕种土地仅1200亩。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的村委会,却创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9600元的“奇迹”。在勐龙村,无论要办什么事,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只要白福往那儿一站,就不再有人打退堂鼓,“跟着白书记,我们心里踏实!”大伙说。

“只要党员干部冲上去了,群众面前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

两座大山之间,潺潺的勐龙河水轻柔流过,勐龙村就座落于河水之畔。村庄地处干热河谷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天然温室”。一直以来,村民们延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一年栽种两季水稻,冬春季节土地就闲置荒废。那时候“地是闲着的,人的肚子是瘪着的,口袋里也是空着的。”

家乡的贫困,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白福心里。1997年,白福立誓:“我要行动起来,彻底改变乡亲们守着土地却过着穷日子的情况,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从此,这个誓言便如同灯塔,成为他奋斗的目标。

这年冬季,白福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利用当地热区资源,借鉴外地经验,引进黄瓜、辣椒、豇豆等冬早蔬菜在老家勐龙村委会南洞村进行试验种植。在自家田地里试种成功后,白福开始动员20户村民和自己一起推广蔬菜种植。种蔬菜是这个小村子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不少人半信半疑观望着。为打消村民的疑虑,白福与种植户签下责任状,一个人承担下了风险,“如果卖不出去,我就以2元每斤的保底价收购,保证不让大家吃亏”。这一年,当外地还是霜雪冰冻的时节,南洞村的冬早蔬菜已提前上市了。由于成本低、上市早,当年就净赚了5000元。

在穷了几辈子的乡亲们看来,没有什么能比眼前实实在在的收益更能打动人的了。后来,整个勐龙村的村民都扛着镢头,跟着白福下了地。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勐龙村调整了单一的产业结构,种植模式从“稻稻”轮作转型为“稻菜菜”轮作,实现了村级的第一次产业转型升级,村民的收入也因此翻了番。

这一年的勐龙村格外忙碌,村里人的心却格外热络。白福说:“过好日子是勐龙村几辈人盼望的,只要党员干部冲上去了,群众面前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

2007年4月,在群众的拥护下,白福全票当选为勐龙村党总支书记。白福不负重托,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开创了党的建设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勐龙村一跃成为全县乃至全州基层组织建设的排头兵,白福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人、带头人。

“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这个党员才没给党丢人”

9月的勐龙村,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在一个黑色小棚里,几名傣族妇女坐在小凳上,腿上摆放的塑料小盘里装满嫩绿的黄瓜苗。她们一手拿着薄薄的刀片,一手举着瓜苗凑到眼前,小心翼翼地在细嫩的根茎上切着三角形的嫁接口。旁边几个健壮的傣家汉子热得大汗淋漓,蹲在一片黑籽南瓜苗前,将切好的黄瓜苗仔细地插在黑籽南瓜刚抽出的两瓣叶片之间。

“要是没有白书记手把手教我们嫁接,哪来的钱盖钢筋水泥房。”说起白福,村民们充满尊敬和感激。

故事还得从多年前说起。村里家家户户都种下了蔬菜,眼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发展路上却又再一次遇到了坎——“枯萎病”。“刚开花挂果的黄瓜,害上了这个病,果实就全都枯萎掉落,试了很多办法,都没用!”村民们遭此打击,垂头丧气。白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四处学习寻找解决办法,并在自家地里开始尝试用嫁接技术解决问题。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有打倒这个坚守誓言的老书记,在经过无数次执着的尝试后,白福自主研发的“黑籽南瓜嫁接黄瓜”的技术终于成功了!嫁接后的黄瓜不仅能抗病、产量高,而且无公害。作为党的干部,白福事事不忘群众,将这份成功的喜悦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无私地把嫁接技术和管理技术传授给了周边的蔬菜种植户。通过“1+X”的扩散效应,白福在勐龙村培养了一批“土专家”,辐射带动广大村民发家致富,实现了村级的第二次产业转型升级,走上了依靠科学技术的产业提质增效之路。

如今,在勐龙村的蔬菜种植田地里,随处可以看到南瓜藤上结黄瓜、丝瓜秧上结苦瓜、苦子树上挂茄子的景象。在科技富农的路上,白福从未懈怠,埋头钻研出多种蔬菜的嫁接技术并进行了推广。村民们说:“这个傣家的硬汉子,为了能让勐龙村人过上好日子,天大的困难都不怕!”而白福则说:“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对得起我当初的誓言,我这个党员才没给党丢人!”

“只有做得更多、做得更好,我才配得上这些荣誉”

为把南洞村的冬早蔬菜产业做强做大,白福和几个班子成员带领村民经过长期摸索,于1999年6月在全县率先成立南洞村果蔬专业协会,白福当选为会长,全村72户农户全部加入了协会。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白福有效整合全村人力、物力、财力,从资金、信息、技术、政策等方面对村民给予扶持,引进订单农业,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再次使南洞村的冬早蔬菜发展走出低谷,驶入快车道。

在南洞村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下,多个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勐龙村委会大量涌现,蔬菜产业越做越大,实现了村级第三次产业转型升级,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2013年,白福成立了红河县兴达绿色科普示范有限责任公司,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新型致富路,实现了土地自然流转与开发利用“双赢”;2016年,他带领村民成立红河县南洞润沣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发“稻渔共作”养殖模式,再次引领广大党员群众共同致富;2018年,红河县南洞润沣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定为精准扶贫产业帮扶基地,养殖牛蛙25亩,1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每户入股3000元,每年有不低于10%的保底入股分红......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数十年的尽心尽责、为民担当,让白福多次荣获省、州、县三级表彰。如今到了本该安享天伦之乐的年纪,白福却说:“这些荣誉让我不敢停下,总觉得只有做得更多、做得更好,我才配得上它们。”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赵雄 整理

责编 章胜秋

审核 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