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致敬榜样】党建引领聚民心,支部发力兴乡村,红河州文旅局致敬石屏县坝心镇龙港村党支部

编者按:“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说服。”榜样,是我们一生中每个阶段都必不可少的路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时代需要英雄,也需要榜样,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时刻要求全体党员以先进典型为镜,明确努力方向,严格自警自励,把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道德境界。

为全面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着力锻造一支高素质文旅队伍,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以“红河文旅”、“文旅头条”等新媒体矩阵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致敬榜样”系列专稿,通过先进代表访谈、典型事迹再现,介绍杨家训、杨天才、白福等红河州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展现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彰显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激励全州文旅系统党员从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见贤思齐、担当作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致敬榜样”系列稿件(六)

党建引领聚民心,支部发力兴乡村—— 石屏县坝心镇龙港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纪实

石屏县坝心镇老街村委会龙港村位于“高原明珠”异龙湖东南岸,坐落于“三岛九曲七十二湾”的龙港湾。天高气爽的秋日,漫步龙港村,放眼望去,洁净的村内道路两侧,紫色小花的盆栽沿路点缀,白墙青瓦的明清古居掩映在村落中,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说起村庄的美丽蜕变,龙港村村民都很自豪:“咱们的党支部有力量,跟着支部走,啥事都能办!”34名党员,成了村民们的“主心骨”和“领头羊”,他们一心向党守初心,一心为民践宗旨,一心干事担使命,坚定不移谋发展、务实担当解民忧,带领全村4个村民小组426户1167名群众团结前进,阔步迈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路。

党建强村,让群众精气神“聚”了起来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龙港村党支部书记周官宏,就是龙港村的“火车头”,这个敦实的中年汉子发挥着党员、群众的“领头羊”作用。周官宏将支部一班人拧成一股绳,带领大家伙建立了一个带领村民向前奔的坚强战斗堡垒。

龙港村党支部党员的平均年龄是57岁,60岁以上党员占党员总数的50%,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在周官宏的带领下,村里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每月都定期到支部报到,自觉围坐在一起组织开展集中学习、搞主题党日活动、讨论大事小事、进行谈心交心、开展党性教育,谋划村子的发展。

不仅仅是党员,在支部带动下,龙港村村民也紧紧凝聚在党旗下。“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群众不说话。”周官宏的一句口头禅道出了党支部这份凝聚力的来源与关键。在龙港村党群活动中心的墙壁上,有两块特殊的黑板。一块名为“心愿墙”,群众可以在上面留言,提出意见和建议,甚至是批评;一块名为“回音壁”,由党支部对群众留言作出回应,并一一落实解决。

在周官宏的手机里,关于“心愿墙”和“回音壁”的照片记录中,有一条这样写道——

心愿墙:“人居环境提升了,到处都很干净,只是村民没有健身的(设施),希望想办法解决。”

回音壁:“答村民,村支部已向有关部门协调,近期内解决。”

收到答复后没过多久,村民们欣喜地发现,在党群活动中心前的小广场上,真的多出一块健身场地,漫步机、太极轮等健身设备一应俱全。小小的举措,拉近了党员和群众的距离,践行着党组织“对党忠诚,为民担当”的初心,也让老百姓的精气神儿“聚”了起来,团结一心跟着带头人走,共同参与村庄建设与治理。

产业兴村,让村民“富”了起来

随着异龙湖保护治理工作的规划实施和推进,上世纪九十年代,石屏县委、政府启动了退塘还湖工程,龙港村村民近千亩鱼塘被纳入退塘还湖规划。“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不管什么事,只有党员、干部冲上前去,群众才会相信、才有信心!”作为一名党员,周官宏率先响应党委政府号召,退还了自己承包的250亩鱼塘。随后,支部党员也纷纷响应,不仅退还了自家鱼塘,还走村入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全村的鱼塘清退任务。

一直以来,龙港村村民沿袭着“靠水吃水”的传统渔业模式,产业结构单一。渔民上岸,出路在哪?就在龙港村村民困惑发愁之时,村党支部的一句话让大家放下一颗悬着的心。“大家不用怕,支部一定会为大家找到致富路!”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首要的就是通过发展让龙港村富起来、强起来,这是责任、更是使命。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下,龙港村党支部摸索出发展的新路子,紧抓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契机,带动农户进行土地集中流转归并,发展杨梅、红心猕猴桃种植等高原特色农业2000余亩。推广“畜—沼—果”农业循环经济,建成规模化养殖场5个,为群众叩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随着产业发展的“转身”,龙港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也沿阶而上,昔日湖光山色的美景重现。村党支部又将目光汇聚到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来。依托村里保护良好的明清建筑资源,结合彝族海菜腔等民俗文化和杨梅产业,建成了“归然山居”生态农庄、农家乐2家,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文化立村,让传统村落“活”了起来

龙港村有文物保护单位广胤寺、张氏宗祠等,还有十几栋精美的明清时期的民居。这些珍贵的古建筑,是龙港村代代传承的文化内核,也是村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如何保护、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一直是村党支部思考的问题。

2018年春节,村里几个调皮的孩子翻墙进入,用存放于寺内的干粉灭火器将建筑墙体喷花了“脸”。村党支部的老党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有人来看管维护。”广胤寺的活化利用从此成为支部成员们心头的一件大事。

面对难题,村党支部想到了“招商引资”的办法。2019年3月,经过谨慎的考察与多次洽谈,经村民大会同意后,村党支部引进了瑞湖明珠文化旅游(石屏)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入驻后,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讲座、音乐会等体验交流活动,对龙港村村民免费开放。村党支部也积极协调,和公司一起不断强化对广胤寺的保护管理工作。

“下一步,村党支部也正在和公司一起探索打造精品民宿的合作办法。”周官宏说,引进公司后,文化产业的新业态让不少村里的年轻人也蠢蠢欲动,想要活化利用自家老屋开办民宿,纷纷前往咨询。

村党支部“招商引资”的首次尝试,不仅解决了村里文物保护的难题,也让村里每年增加了6万余元的稳定收入;而古建筑的活化利用,不仅为龙港村树立起文化品牌,更为村庄未来的旅游开发开拓了一条新路子。

生态靓村,让发展信心“足”了起来

“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周官宏的一句话,道出了乡村发展理念的时代变迁。随着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为了保护好母亲湖,龙港村党支部成员带头拆除自家猪圈、厕所等临时设施和空心房,带头实施卫生户厕、排污管道改造,用实际行动影响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到美丽龙港建设之中。

今年83岁的老党员李保有已有40年党龄,在“厕所革命”工作中,他积极支持卫生户厕改造工作,利用自家楼梯间建成水冲式卫生户厕,支起蹲坑和座便器,安装了化粪池。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纷纷着手进行家庭里的“厕所革命”。“党员能干,我们也能干!”村民张义高说,“我们信任村党支部,他们只会做对村子、对百姓有益的事。”

“党员是一盏灯,挂到哪里哪里亮”,为了倡导文明乡风,村党支部的老党员们牵头制定了《村规民约》,带头认真学习,带头开展承诺,带头遵照执行。制定《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组织开展 “文明新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致富先锋”等评比活动,教育引导广大村民革除生产生活陋习,真正做到排场做“减法”,文明做“加法”,让乡村风尚蔚然一新、乡风文明深入人心。

为了让全村人民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村支部牵头策划了村史馆建设,带动村民回顾龙港变迁故事,收集整理村情概况、溯源村史,动员村民筹资筹劳建设村史馆、捐献村史馆展品。全村齐心协力,只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村史馆的建设工作。如今的村史馆,参观人员不绝,发挥着宣传教育的作用。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赵雄 整理

责编 沈艺

审核 孟鹏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