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居住的地方

推测为早期智人

富源的古人类被专家推测是早期智人,他们自己制作工具,甚至拥有简易的“石器加工厂”。有着上万年历史的石制工具——“钻器”有点像虎牙,上端锋利,被磨成了一条线,下端像牙齿基座一样敦实,“钻器”的几道线条十分平滑尖锐,加工精致。“雕刻器”外型更原始粗狂,手持部分就是一块平滑的石头,下端一个锐利的小三角凸出,被古人类用来打磨、雕刻。“制作这些工具的石料硬度大、容易雕刻,说明当时的人类对石料已经有了较强的鉴别能力。”富源县文管所所长桂俊勇告诉记者。

能够在众多凶猛的哺乳动物中好好活下来,古人类有着高超的狩猎技能,他们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经济生活,对于狩猎回来的动物,古人类会把骨骼敲碎,食用骨髓。

这些古人类的些许生活场景能够得以再现,缘于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的发现。

2006年,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富源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发掘单位第三次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石制品1400余件,动物化石150余件,人牙化石1枚。“专家们经过对化石分析后,发现的动物主要有剑齿象、中国犀、豪猪、巨貘、鹿、云南马、羊、野猪、竹鼠、大熊猫、虎、熊、鬣狗等。”


遗址曾荣登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同年,这个遗址的发现荣登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

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的文化堆积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经碳14测定,年代大约距今3万年;下层经铀系法测定,年代距今4万年前。在富源大河洞穴遗址发现的这些工具成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在亚洲的有力证据。

在经历了2006年的发掘后,考古学家给出结论:“这些石制品中,发现有欧洲早期人类的制作技术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技术特点,这是莫斯特文化在我国南方的首次集中出现。”莫斯特文化主要体现在修理台面的预制石核以及半月形刮削器,修理加工十分精致。勒瓦娄哇技术表现在一系列修理台面的连续向心剥片的石核和数件带“丫”形脊石片。而这些特征在大河发现的石制品上均有体现。

这个发现让大河旧石器遗址成为旧石器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桂俊勇说道:“专家分析,大河遗址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4.4万年至3.6万年,它的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发生于中国南方的时间早于中国北方。这或许意味着不同的交流路线。”

遗址所在地癞石山远远看起来是一座小山包,海拔1743米,和周边郁郁葱葱的山川不同,癞石山上形成了泾渭分明的白绿两色,绿色的草地间裸露出不规则的白色石块。走近癞石山,一个神秘的山洞显现出来,山洞总长约35米,被专家命名为1号洞。1号洞下面、西南边30米处是2号洞,桂俊勇告诉记者:“在2号洞里发现的石器分布十分密集,以小型石器组合为特征,还有大量尚未加工制作的大型石器原料与小石器共存,专家推测2号洞洞口可能是一处石器加工场。”

最早发现1号山洞的,是茨托村的村民。上个世纪80年代,村民开山炸石后出现了一个山洞。在山洞里,他们捡拾到许多白色“石头”(古生物化石),他们称这些“石头”为“龙骨”。有人发现,这种“石头”对治疗刀伤有奇效,慢慢地,村民开始接受这种奇特的刀伤药。改变发生在1998年春节,地质专家刘经仁回茨托老家时,“龙骨”引起了他的注意,得知“龙骨”来自癞石山山洞,刘经仁几乎立刻就意识到洞穴里的白色石头应该是化石,而且与古人类的生活有关。

刘经仁采集到一些化石和石制品,这些标本得到地质部门专家的确认后,1998年8月,洞穴迎来了由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牵头的一批专家。他们采集到一批古生物化石标本及30余件石制品,并确认癞石山的洞穴是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居住的地方。

链接:

1.探索奇妙的喀斯特溶洞

在胜境街道办事处海田村,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喀斯特溶洞鲜有人踏足。溶洞共有上下三层,最下面一层连着地下暗河,第三层目前正在开发旅游。第三层目前探明的有28个“宫”,每个“宫”的钟乳石形态各有特色,有的圆润,有的尖锐,有的表面长满小颗粒,有的是圆盘状,有的是梯田状,有的是薄片状,有的是树根状。有的钟乳石是乳白色,有的是黄褐色,有的透明,有的铁红,内容物十分丰富。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奇特的景观,目前还在研究中。

2.块泽桥和观音寺

块泽桥位于富源和罗平交界处,始建于清乾隆49年。桥东边是观音寺,观音寺紧挨悬崖,二者似乎融为一体,观音寺的前面和左右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底座是一整块硕大的巨石,直插块泽河底。这座观音寺香火旺盛,是富源县内仅存的观音寺。

3.热水塘

沿着观音寺继续上行,在块泽河畔还有富源有名的热水塘(温泉),男女老少共浴一池。温泉水量极大,从山里流入热水塘,再冲进块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