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看红河】寻着文墨,重温那段“朱自清与蒙自”的故事

编者按:红河州因美丽红河穿境而过得名,关于它的文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历史可考。并且,红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历,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饱含情愫的文章,在红河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深刻隽永的印章。

为充分展现“人文红河”的深刻内涵,赋予红河旅游更丰满的文化内涵,突显红河州文旅融合的新兴成效,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以“红河文旅”“文旅头条”等新媒体矩阵推出“文看红河”系列稿件,致力深入挖掘与红河有关的文人事迹及文学作品,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展示红河魅力。

【文看红河】系列稿件(一)

人物名片: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故事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多方辗转终于在1938年3月抵达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由于校舍不敷使用,蒙自又有滇越铁路连接昆明,交通便利,当时校方决定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立分校。于是,朱自清便在蒙自短暂居住了5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领略了本地的自然风光,品尝了本地的特色小吃,更在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良多。

或许是因为在蒙自有着太多美好而深刻的回忆,朱自清当时留下了一篇清新秀丽的《蒙自杂记》。接下来,小编将带你时光倒流,一同感受80年前的蒙自风光,听听那时的逸闻趣事。

提到蒙自,总是绕不开有着百年历史的滇越铁路和风景秀美的南湖,曾在蒙自居住过的朱自清也是如此。“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正像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像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城外的名胜去处,南湖,湖里的崧岛,军山,三山公园,一下午便可走遍,怪省力的。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整个儿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

在朱自清的笔下,居住在蒙自的时光充满悠闲的情趣,个碧石铁路的米轨小火车、一下午即可走遍的风景,省心省力,从容和自在,让人心境辽阔。这小小的像“玩具”般的蒙自,令他魂牵梦萦,无比怀念。

碧波荡漾的南湖,湖面明艳的荷花,充满诗意而又倍感亲切。如今的蒙自早已扩展,曾经的米轨火车成为历史文物,滇越铁路也有了新的历史使命,无数人来到碧色寨览其“芳华”。南湖风景区几经修建,现已形成了一个集园林名胜、自然风光、田园风光为一体的滇南旅游胜地,湖畔的凤凰花在风里摇曳生姿,令南湖风光更加盎然。

南湖不大,但走上一圈总会有些疲累。这时,一碗稀饭,配上小菜,便可解乏。“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历史变迁,朱自清先生笔下的“雷稀饭”已难觅踪迹,但“糖粥”和“粑粑”两种食物依旧活跃在蒙自人的餐桌上。风味独特、物美价廉的“稀饭”是蒙自人的口碑佳肴,可甜可盐的稀饭依旧风靡蒙自,吸引着人们前来品尝。还有“粑粑”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软糯而富有嚼劲的糯米粑粑、清新的包谷粑粑等都是甜粥的佳配。

“蒙自有个火把节,四乡是在阴历六月二十四晚上,城里是二十五晚上……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这也许是个祓除节,但暗示着生活力的伟大,是个有意义的风俗;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在居住的这段时间里,朱自清还遇上了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热闹非凡的火把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节日的意义不止是狂欢,明亮的火把、热闹的歌舞更体现了生命的力量,让抗战时期的人们得到鼓舞。如今,蒙自的火把节举办得越来越红火,节日内涵越来越丰富,新增了更多欢乐有趣的活动,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一同参与这个盛大的民族节日。

朱自清来到蒙自,虽远离了战火,但他内心仍然牵挂着国家的命运。当时的蒙自人民热衷于贴门联,除了暗含自己姓氏的门联外,更多的是抗战的。当时联大师生们在蒙自办的夜校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报名,他们不但教习文化,更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传播了现代文明和抗日思想。蒙自当时富有时代特色的门联和教育局为宣传所做的努力令朱自清印象深刻,那是抗战时期的人民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殷切盼望。

时光荏苒,曾经在蒙自辉煌一时的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如今只剩下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哥胪士洋行、周家旧宅、王家旧宅等几幢建筑,提醒着人们那段难以忘记的历史。“联大租借了海关和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是蒙自最好的地方。海关里高大的由加利树,和一片软软的绿草是主要的调子,进了门不但心胸一宽,而且周身觉得润润的。”

如今,蒙自海关旧址洗净铅华,静静地矗立在南湖东南隅,仅存北、东两面楼房的哥胪士洋行则已开辟为闻一多先生事迹和西南联大分校史略陈列室。事隔经年,西南联大旧校址建筑早已斑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白墙青瓦的蒙自一中紧紧坐落于旁,无数莘莘学子循着前辈们的脚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赵雄 李捷 文

相关文图资料来源:南湖诗刊、昆明九三、文化蒙自、

蒙自旅游、今日蒙自、红河州博物馆、早安蒙自

责编 章胜秋

审核 施颖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