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陶,古称“宁州陶”,烧造兴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烧制历史,是云南独具魅力的名陶。滇中民谚有云:“华宁陶器烧得绿”,华宁陶绿白釉的温润和清丽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不少老昆明人来讲,家里总会有一两件华宁陶器物,小到一只碗、一盏油灯,大到酒缸、咸菜罐,还有供奉观音、财神以及建筑用的瓦兽、琉璃瓦、花墙等,都离不开华宁陶。
从玉溪出发,驱车2小时,记者来到了位于华宁县的碗窑村。一进村口,古朴有质的街道便呈现于眼前,陶制的瓦片覆盖着民屋,蜿蜒于山脚的龙窑尤为引人注目。村里新建的陶文化展示和陶产品交易中心正在修建,预计9月份,市民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华宁陶的历史。
华宁陶发源地——华宁县碗窑村
作为华宁陶的发源地,华宁县碗窑村内有传统手工陶作坊,仍在使用的龙窑,以及数位技艺精湛的制陶艺人。县级文物慈云寺也坐落于碗窑村内,寺庙作为华宁陶业的“制陶公所”,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及文化遗产,也是碗窑村核心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内容。据了解,华宁县内共有55家制陶企业,其中十多家便位于碗窑村内。
碗窑村于2016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华宁陶器制作技艺也在2014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近年来,华宁县委,县政府本着 “以保护为前提,以开发促保护”的原则,制定了华宁县碗窑村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项目,致力于建设和打造好碗窑村,保护和传承好华宁传统制陶技艺。碗窑村的保护与开发,既是华宁县聚集文化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推动陶产业发展工作的一个典型,也是一个缩影。
为了保护碗窑村历史文化遗存、给华宁陶提供更好的平台,村内新建了陶文化展示中心和陶产品交易中心。预计今年九月,该中心正式开放,市民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来参与到华宁陶的体验、学习参观等环节中,更直观的了解华宁陶。
企业——传承文化经典
“釉色黄如纯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兰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和松烟、开片精美”,这是中国陶瓷文化界对于华宁陶公认的评价。华宁陶起源于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华宁陶作为华宁县独有的一门手工艺品,釉色是其最大特点。配釉的原料通常是老沙、草灰、铜矿等当地出产的天然料子。而在烧制过程中,窑变的开片和色彩变化,则让华宁陶显得格外珍贵和稀有。
因其上釉工艺特别,形成与建水陶迥然不同的特色。华宁七彩虹窑陶艺有限责任公(以下简称‘七彩虹陶’),总经理陈俊玮说,华宁县是烧陶的宝地,华宁的经度纬度以及水质都非常适合烧制绿白釉色和孔雀蓝釉色。2013年,他曾带着华宁县本地的原材料去到景德镇烧制,“无论怎么调试,烧制出来的釉色都不理想,不如在华宁县当地烧制出绿白相间,生机盎然的颜色。”
陈俊玮表示,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宣传与制陶企业的不断努力,华宁陶在国际上收获了许多赞誉,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产品目前已销往美国、意大利等国家。
注重人才培养 传承百年陶艺
华宁陶被称为华夏古陶的“活化石”,为更好地传承陶文化、壮大陶产业,华宁县委、政府不仅积极做好华宁陶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华宁陶地方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等,还加快建设“三园一村”、引导产业聚集,同时华宁县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近年来,当地引进了云南陶艺大师刘也涵和邓红锦等在华宁创建陶艺工作室,兴办制陶企业,还与康明、李向阳、田永军等10多位云南知名书画艺术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培养制陶后备人才,华宁县职业中学与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面向华宁县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联合开办陶艺大专班。目前华宁县已选派34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到景德镇就读大专班。
目前,华宁全县工商登记注册与陶生产、销售有关的制陶企业和作坊已有57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建成各类陶窑140余座,全县制陶企业年产值突破2亿元。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筑凌 余雪彬 段建鑫 文
黄喆春 摄
责编 和秀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