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在旅游市场推动和国家政策引导下,文旅融合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兴动力;非遗文化的挖掘利用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文化遗产旅游已然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平衡越来越受到关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遗产保护标准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成为未来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截止目前,红河州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44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65项、州级184项、县级881项。为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内涵,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以“红河文旅”“文旅头条”等新媒体矩阵推出"红河非遗"系列稿件,弘扬“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展示红河州非遗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层次的良好业态。
“红河非遗”系列稿件(四)
2006年,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红河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目属地为红河州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流传于红河州红河县阿扎河乡东部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
普春村是阿扎河乡普春村民委员会驻地,是红河县阿扎河乡最偏远的一个自然村,这里高山绵延横亘,河谷幽深。普春一带地处哈尼族聚居区域的腹心地带,周边村落均为清一色的哈尼族村寨,没有其他民族杂处其间。
正是如此艰险的地理环境、单一的民族分布格局以及土司政权长期统治的政治历史背景,使得外来的异质文化,始终未能渗透进普春一带,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等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才得以系统保存下来。
过者洛巴河沿岸降雨充沛、气候温和,为山区梯田稻作文明以及棕榈、茶叶等绿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每逢春耕时节,走进普春梯田间,一幅山水、梯田、箐沟、小田棚与耕作的农民和谐相处的画面显现眼前,十分融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了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艺术风格。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是哈尼族古老的音乐艺术,发源传承的历史非常久远。它随着哈尼族梯田文明的产生而产生,并随梯田稻作文明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凝聚着哈尼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展现了哈尼人民独特的演唱天赋。
同时,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也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音乐学者在开展田野考察时,现场采录到的哈尼族原生形态的多声部音乐,其声部多达八个。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获悉,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哈尼族多声部音乐一般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帮腔二种。演唱内容以原生形态的《栽秧山歌》为主体,以《欧楼兰楼》《情歌》等为辅。
《栽秧山歌》的演唱结构是“引向开腔―主唱―帮腔”三个部分组成。演唱时,一般都是7-9人,乐队先起奏,主唱再开腔,等主唱唱完一个段落时,帮腔的才分先后声部进入,形成一个多声部的整体,达到合声的多声部效果。
有乐器伴奏的哈尼族多声部演唱一般在农闲空闲时演唱,伴奏乐器都是民间歌手自制的乐器。最完备时,是聚齐直笛(扎比)、巴乌(虐马)、三弦小二胡(拉核慈窝)、小三弦(拉核)和树叶5件乐器。三弦小二胡是一把小三弦加备一支小二胡弓来拉奏,它的声响效果是弹奏内弦微音的空泛音;吹奏直笛时,需要演奏者使用循环换气法吹奏,演奏过程中不间断,其效果最佳。
近年来,红河州注重对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保护传承工作,通过普查建立国家、省、州、县四级名录,一方面,抓好项目申报评审推荐工作,在全社会进行公布,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档案资料数据库,建立国家、省两级文字、图片、电子文本、录音、录像等相关资料数据库,将普查申报公布成果转化为社科成果。
此外,红河州积极组织开展民族节日活动、建立传习馆(所、室、点)、文化遗产日传承展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培训班等各类活动,在感受节日欢快氛围的同时,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哈尼族多声部的保护传承工作中。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赵雄 文
红河州非遗中心供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施颖 兰芳